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舜的孝行千古傳頌,王陽明為何說舜大不孝?

舜的孝行千古傳頌,王陽明為何說舜大不孝?

孝敬老人,以身作則,就是善待將來的自己,這個道理人人明白。不過真做起來可能沒那麽容易。孝不僅僅是給老人錢,給他們買東西就算完,而是體現在生活中方方面面。例如孔子在《論語》中說過“色難”,就是說人們很難做到與年老的父母交流時候,全程耐心和悅,不流露出不耐煩,這個的確最難。但凡天下兒女們,在靜夜思考人生的時候,如果腦中浮出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有多少人能心中無愧呢?

元代文人編纂了壹部詩集,專門記錄了上古到宋代的二十四個感天動地的孝子,名字就叫做《二十四孝》。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其中壹些事跡可能有悖於人情,或者不可思議,但這部書所頌揚的,代表著人之所以為人、人類最淳美、最光輝的品質,永遠激勵著後輩。

舜帝的事跡在《史記》等古籍中多有記載。舜的經歷比較駭人,已經不是簡單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了,父母兄弟都想要他的命。舜名叫重華,他父親是個盲人,叫“瞽叟”;舜的母親早年去世,瞽叟續弦娶妻,新妻還帶了個兒子過來,叫象。瞽叟昏昧糊塗,那母子二人更是奇葩。

舜不招後媽待見就算了,這後媽還跟親兒子商量著要弄死舜。舜的孝行很有名聲,還謙恭忍讓,他不論到哪裏種地開荒,還是捕魚制陶,所過之處老百姓都被他感化得爭相禮讓。帝堯知道後開始考察他,先賞賜了他不少牛羊財物。舜的後媽和弟弟象羨慕不已,幾次三番要殺了舜再占有他的財產。

瞽叟不但不阻止,反而跟妻子和繼子壹道謀害舜。比如舜上糧倉修頂棚,他爹媽兄弟就在下面抽了梯子,點燃糧倉要燒死他,舜命大,用兩個鬥笠護住身子跳下來跑了;又壹次瞽叟讓舜挖井,挖了差不多深,趁舜在井底下,三人就在上面開始填土,要活埋人的節奏。舜早多了個心眼,在下面挖有暗道通往地面,又逃得生天。

但是舜對此並沒有絲毫怨恨,而是更加孝敬父母,愛護弟弟。瞽叟和後媽需要舜幹活賣力的時候,舜早晚伺候著;但他們想害死舜的時候,就看不到他人了。後來舜經過二十多年的考核,接替堯當上了天下部族大首領,對待父母兄弟壹如從前。

史載舜的孝感動上天,大象幫他耕田

《孟子·萬章》有記載,“舜往於田,號泣旻天”。舜去田裏幹活,仰頭望天號啕大哭,那時候舜已經五十歲。萬章是孟子的弟子,他問孟子,舜為什麽哭得傷心,那時候他已經是天下之主。孟子說,舜這是“怨慕”,他雖然富有天下,可是得不到父愛,對他來說永遠開心不了,年齡壹大把了想到這事還痛哭失聲。孟子的分析更加證明了舜的孝,父母在他心中的地位才是世間最重要的。

明代“心學”大宗師王陽明在他的《傳習錄》裏,也提到了舜。王陽明在江西時候,是有壹對父子發生爭執,吵鬧不休,找王陽明為他們評理。王陽明並沒有問是非曲直,而是給他們講了幾句話,結果話沒講完,父子二人抱頭痛哭而去,和好如初。王陽明的弟子很奇怪,問他說了什麽話。先生說“我說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兒子,瞽叟是世上最慈愛的父親。”

弟子更吃驚。王陽明解釋說:“舜常常以為自己是最不孝的,所以他才能做到孝。瞽叟常常以為自己是最慈愛的,所以他不能做到慈。”至此我們明白,王陽明正話反說,雙方各大五十大板,讓爭吵中的父子深受震動。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包含最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