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理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大理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裏,城墻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設壹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墻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進城,壹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紮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壹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裏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壹眼井,壹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大理古城(7張)

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裏壹家接壹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引著金發碧眼的“老外”,在這裏流連忘返,尋找東方古韻,漸成壹道別致的風景。古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裏,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布大理古城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大理古城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壹。

大理挖色鎮

古稱魯川,挖色。位於洱海東岸,地處大理市中東部,北與雙廊鎮接壤,南臨海東鎮,東與賓川縣雞足山鎮毗鄰,其三面環山,壹面臨海,西對如屏蒼山而遙望大理古城,東通佛教勝地雞足山而隱窺金頂,自古即為洱海東岸壹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洱海地區歷史淵源久遠的白族外鄉文化發源地之壹。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獨特,臨時以來便是洱海東岸連接周邊地區的水陸交通集散地和集貿中心,其經濟活躍、文化發達、民俗風情濃郁,洱海區域白族外鄉文化保管較為完整的地區之壹。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引

背靠秀美的蒼山,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坐落於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蒼洱景區的中心和風光秀麗的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山麗片區。東臨碧波萬頃的洱海,東距大理古城1.5公裏,北距大理三月街會場0.5公裏,距崇聖寺三塔2公理,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為《天龍八部》影視劇拍攝投資興建的壹個大型影視拍攝基地。根據《天龍八部》劇組的設計和構想,影視城按照“大理特點、宋代特色、藝術要求”三結合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占地面積700余畝。主體建築有城墻、城門、皇宮、王府、大理街、女真部落、西夏城等。二期工程將根據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擴充內容,建設以展示遠古時期大理白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白族農莊》天龍八部》中描寫的聚賢莊、信陽城馬夫人家,無量山石洞房,西夏石窟,大碾房,以及木,鐵古橋及客寨、茶花園等其他配套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將達4萬平方米。整個天龍八部影視城由三大片區組成:第壹局部為大理國,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宮、鎮南王府;第二部分是遼國,包括遼城門和大小遼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宮和女真部落了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依照大理特色,宋代特點,參照《清明上河園》影視拍攝與旅遊風光相結合的原則,大理又壹個較大規模的旅遊景點。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與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元世祖平雲南碑等現有景點相輝映,形成集中展示大理歷史文化的旅遊核心區。天龍八部》制片人張紀中稱贊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堪稱“中國壹流、西部第壹”。

蒼山

蒼山

蒼山[16]又名點蒼山,古籍中另有玷蒼山、熊蒼山、大理山之稱。蒼山山脈由十九峰自北向南連脊屏列組成最高點海拔4122米(馬龍峰),最低點海拔1360米(漾濞江與西洱河交匯處),4000米以上山峰有七座。蒼山東坡兩峰夾壹溪,形成了十九峰夾十八溪的梳狀地貌。蒼山溪流屬瀾滄江水系,為山地型源頭河,具有河流短小、河谷深切、河床狹窄、比降大、下切侵蝕力強,洪枯水季節流量變化大的特點。西坡的雞邑鋪有溫泉出露,水溫約為36℃。蒼山東坡的洱海盆壩區年均氣溫15℃,西坡漾濞江河谷區年均氣溫16.1℃,年降雨量均在1050毫米左右。蒼山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地之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德國學者Credener.W首次考察蒼山地質、地貌。1937年奧地利學者H.V.Wissmann根據蒼山典型的冰川遺跡,將此次冰期命名為“大理冰期”。“大理冰期”作為第四紀古冰期的末次冰期已為學術界普遍采用。

劍川鐘山石石窟

位於劍川縣南部的石鐘山。石鐘山古時候稱為中山,因有形如巨鐘的紅丹霞巖,故稱為石鐘山。石窟分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箐三個片區,***計16窟139尊造像,是我國最南方的壹個石窟群,有“南天瑰寶”之稱。石鐘山石窟在內容上可分為南詔王室造像、外國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等幾類,這些造像明顯地表現出三大特點:

壹是較為集中地展示了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室宗神祗。二是將王放造像也雕刻到佛教石窟中。三是原始崇拜與神佛同時供奉。四是外國人的造像。

由於石鐘山石窟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大理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壹。[17]

佛圖寺塔

於大理市下關鎮陽皮村北側的佛圖寺前,塔高30.7米。為十三級密檐方式形磚塔,塔基為二層臺方形基座,下層臺邊長19.7米,高1.2米,用毛石壘砌,條石壓沿。搭身內容,內壁為筒體結構,直通至十二級。外壁塔身壁身整體呈拋物線狀,第壹級方長4.5米,直砌。

“蛇骨塔”經1981年維修實測後,定名為“佛圖寺塔”塔西面的佛圖寺,現存大殿、南北廂房和過廳,為清代建築。1983年1月,佛圖寺塔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世祖平雲南碑

位於大理市大理鎮西門村委會大紙房村東北側,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門外壹公裏許的點蒼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場上,地處南詔、大理國故都阻苴咩城遺址西南隅。

碑由碑座、碑身、碑額和護碑邊匡幾個部分組成。青石質赑屃頭部殘損。碑身由兩塊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長(高)1.3米,下截碑石長(高)1.55米。上下兩石寬均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書。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築群

喜洲鎮位於大理古城北17公時針,喜洲為大理壩子中較大的壹個白族自然村。

喜洲白族居民歷史修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發展到近現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國建築史的壹大遺產。2001年6月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城遺址

南詔故都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地處下關(南詔時期的龍尾關)至大理之間的蒼山佛頂峰麓,南距下關6公裏,北與大理古城相隔7公裏。

太和城在作為南詔開國都城之前,已是壹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河蠻”城邑。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蒙舍詔主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開始了統壹六詔的大業,“奪據大和城”。次年,被唐王朝冊封為首任雲南王的皮羅閣對大和城進行了增修擴建。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羅單身漢率眾離開蒙舍詔定都大和,大和城開如了作為南詔開國都城的歷史。唐天寶六年十月(公元747年)南詔王閣羅鳳又在大和城西部的核桃山頂增築內城,“因唐賜金剛經至,故名金剛城。”到了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王異牟尋決定“更徒苴咩城”,太和城結束了作為都城的歷史。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詔德化碑》是唐代南詔政權遺留下來的“雲南第壹大碑”,是研究南詔初期社會制度,職官制度以及南詔與唐王朝和吐蕃的關系,與雲南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之極其重要的碑刻文獻資料。

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2]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裏處,是由壹大二小三個組成。大塔又外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為9.9米,凡十六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塔頂有銅制覆缽,上置塔剎,塔頂上角設金翅鳥,在1925年大理地震時隨搭剎震落。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9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雄偉壯觀,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舊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