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說起端午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屈原的故事。
其實端午節從2000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據學者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註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為什麽要吃粽子?
屈原是楚國的大夫,由於楚王昏庸,又加上奸臣的誹謗,使得屈原被驅逐出楚國。後來,秦軍占領了楚國國都,聽到這壹消息的屈原悲痛異常,在五月農歷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官人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官人。後來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此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在端午節吃粽子,不但寄托著人們辟邪除災的傳統理念,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又漸漸地賦予了粽子越來越多的新寓意,更有著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