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史宋濂列傳翻譯

明史宋濂列傳翻譯

宋濂(1310—1381),明朝開國元勛,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謚號文憲。潛溪(今浙江義烏)人,漢族。明初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壹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壹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送東陽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 提舉,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編輯本段]宋濂其人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壹”,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註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壹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壹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淡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後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百宋壹廛賦》:“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註:“《長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庚寅壹炬,種子斷絕,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府,《天祿琳瑯續編》有記。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後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道統文學觀由來已久,但這裏也有區別:以韓愈、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論上主張“文以明道”,強調“文”的工具性,但並不輕視“文”;宋代理學家看到他們的不徹底性,於是提出“文道合壹”甚至“作文害道”的論點,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誘惑。宋濂的文學思想便是沿著理學家的極端觀點。在《文原》壹文中,他強調了文“非專指辭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顯現,文與道相始終,道在哪裏,文亦在哪裏。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復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雲稿序》);“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家,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後,“世不復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經之文”。至於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準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壹”論是壹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壹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自範曄《後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分經學之士與文學之士,後代官修正史多沿襲之。《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分,單立《儒林傳》,認為“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這樣做當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著美化、歌頌明初統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婦女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文學的集中表現。但歷史已經獲得的進展,即使用強力去扭轉,也還是有困難。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後,他為之作墓誌銘,對楊的文學才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和“玩世”的生活情態,這和他的嚴厲的理論頗不諧調。他另外還有壹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如《王冕傳》,寫出壹個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讀書情形的壹節,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誌銘》詳細介紹陳樵“屏去傳註,獨取遺經”而自成壹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傳》寫出壹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於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性能取壹種同情的態度,都寫得較出色。《送東陽馬生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的艱苦,也很真實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麽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格具有密吻於道德規範的特征,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對於宋濂來說,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什麽“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制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想指導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導者。宋濂最後其實是死於無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嚴酷。

[編輯本段]《送東陽馬生序》及翻譯

原文

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聖賢之道。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遊,嘗[10]趨[11]百裏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壹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4]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勁不能動,媵人[28]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余則缊[32]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3]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待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37],縣官[38]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39],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40]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1]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2],生以鄉人子謁余。撰[43]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4]。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44]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編輯本段]註釋

[1]嗜:特別愛好。

[2]無從:沒有辦法。

[3]致書:得到書,這裏是買書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書.“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6]走:跑。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禮,表示已經成年。這裏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

[10]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

[11]嘗:曾經。

[12]趨:奔向。

[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問。

[15]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裏是擁擠的意思。

[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

[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

[20] 叱咄:訓斥,呵責。

[21]至:周到。

[22]復:這裏指辯解。

[23]俟:等待。

[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嚴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

[27]舍:這裏指學舍,學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這裏指服侍的人。

[30]湯:熱水。

[31]沃灌:澆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裏。逆旅,旅店。

[33]容臭(xiù):香袋。

[34]燁(yè)然:光彩閃耀的樣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36]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學:即國子監,設於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38]縣官:這裏指朝廷。廩稍:廩食,即夥食費用。

[39]遺(wèi):贈送、給予

[40]司業、博士:指國子監司業、國子監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輩:同輩的人。

[42]朝京師:這裏指去官後進京朝見皇帝。

[43]撰:同“撰”。長書:長信。贄:初見面時表敬意送的禮物。

[44]夷:平和。

[45]際遇之盛:謂好的遭遇。這裏指官位之盛

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約定的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跑著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跑到百裏之外,手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復壹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用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約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麽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那些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壹,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壹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誌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編輯本段]宋濂經典

宋濂為文強調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力主義理、事功、文辭三者統壹。尤長散文,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著作計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龍門子》、《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後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編輯本段]《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馳檄齊、魯、河、洛、燕、薊、秦、晉間,其文道: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誌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歷以弟鳩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禦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

及其後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壹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方今河、洛、關、陜,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誌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陜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既滅,兵權已得,誌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誌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編輯本段]諸子

該作品節選已被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初二下冊第24課收入

諸子辯(壹名龍門子) 論 鬻 子

管 子

晏 子

老 子

文 子

關尹子

亢倉子

鄧析子

鶡冠子

子華子

列 子

曾 子

言 子

子思子

慎 子

莊 子

墨 子

鬼谷子

孫 子

吳 子

尉繚子

尹文子

商 子

公孫龍子

荀 子

韓 子

燕丹子

孔叢子

淮南鴻烈解

楊子法言

抱樸子

劉 子

文中子

天隱子

玄真子

金華子

齊丘子

聱隅子

周子

通書子

程子之故事

[編輯本段]宋濂後裔

今有兩部宋濂後裔宗譜《長陵宋氏宗譜》(今蘭溪市橫溪鎮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孫宋懌、曾孫宋信後裔)和《潛溪宋氏宗譜》(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濂孫宋愷後裔),寫成《宋濂後裔祖籍考》在《浙江日報》、《古今談》和《蘭溪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中又發現了壹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蘭溪),這破解了宋濂孫宋慍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謎,此對於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東學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該宗譜為清宋永壇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冊,存卷1-5。

宋濂後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為宋憲,唐時自京兆遷吳興,繼遷婺州烏傷(義烏),而金華,而浦陽。始遷祖慍,明洪武間自浦陽避居蘭溪,家於城南15裏橫山鄉聚鳳巖。明名臣宋濂出於是祖。卷壹凡例、家規等,錄有明方孝儒撰《潛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贊,余卷載世系、世譜等。該宗譜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從宋濂後裔故鄉蘭溪宋宅傳來消息,他們將聯合所有的宋濂後裔和有關部門修葺“宋氏家廟”,籌建宋濂紀念館,相信這壹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的發現,對此有壹定的推動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譜總目》***收五部宋濂後裔的家譜。

其提要分別如下:

壹、[蘭溪]浦陽長陵宋氏宗譜:十六卷/宋安成編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冊.—書名據書名頁題.—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嚴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鎮)公村村遷居浦江縣邑城(今浦陽鎮)。始遷祖:信,明建文年間(1369~1402)自浦江縣邑城遷居本邑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溪市橫溪鎮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壹年(1654)。世系修錄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壹世起:亞慶芳昌萬福俊殷富道安澤連玭清洪庸榮乾傑仁聖禎祥瑞雍熙福壽隆慈和積善厚忠孝顯文宗。卷壹:源流、譜序、圖像、年表;卷二:傳贊、議約;卷三、四:世系圖;卷五~十五:行傳;卷十六:墳圖、助約。珍貴史料:議約、助約。收藏單位:蘭溪市橫溪鎮宋宅村宋其信、宋來今

二、[金華]金華上目宋氏宗譜:□□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冊.—存卷壹~六.—書名據卷端題 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陜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愷,行傳,宋代自浦江縣遷居金華縣(今金華市金東區)芝麻山頭村(今屬赤松鄉)。世系修錄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傳曾壽慶瑞華昂惟榮祥臯嘉彬美仁義禮智信。卷壹:墓圖;卷二:世系圖;卷三~六:行第。

三、[蘭溪]潛溪宋氏宗譜:四卷/宋學炳等編纂.—1923年同樂堂木刻本.—4冊.—書名據書名頁題.—10修本 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陜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瓚,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縣感德鄉孝門橋村(今屬鄭宅鎮)上壽羅山自然村遷居本邑通化鄉樟樹潭村(今蘭溪市橫溪鎮下溪前村)。本譜始修於明代。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愷悌純懷允恭克讓系厚熙倫紀綱常。卷壹:譜序、譜記、像贊、行狀;卷二:世系圖、宅圖、祀產、議約;卷三:行傳引、行傳;卷四:行傳。

珍貴史料:議約。 收藏單位:蘭溪市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永劍

四、浦江宋氏宗譜: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冊.—書名據封簽題.—10修本 始遷祖:子啜,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自浦江縣通化鄉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溪市橫溪鎮宋宅村)遷居本邑覺寺村(今前吳鄉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壹年(1654)。世系修錄至第三十壹世,排行字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國登家承祖德元士紹其賢寅恭懷輔佐希遇樂良田。卷壹:家寶、譜序、祖像、墓誌銘、譜例;卷二:像贊、傳略;卷三:像贊、傳略、壽序、詩文;卷四:祭儀、祭約、助銀、田產、墓圖、墳圖;卷五、六:世系圖;卷六~十四:行傳。

五、[松陽]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譜:二卷.—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冊.—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韜,濂第三子(筆者按:此處估計記載有錯誤,其可能是宋濂的後裔),明永樂年間(1403~1424)自浦江縣遷居松陽縣宋村村(今三都鄉呈回村)。始遷祖:回壹,明正統年間(1436~1449)自松陽縣宋村村遷居本邑朱竹村(今屬三都鄉下田村)。本譜始修於清鹹豐六年(1856)。世系修錄至第十八世,排行字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記成俱二(顯)葉道子恒文萬士有運顯(禮)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禮智。卷二:世系。 收藏單位:松陽縣板橋畬族鄉大毛科村宋華發

其作品《送東陽馬生序》被收入語文出版社九年級下語文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下語文課本中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郡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明史-宋濂傳》)

譯文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麽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妳不欺騙我。”皇帝間或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壹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裏不敬,這裏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麽能夠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宋濂好學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