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用經典解讀經典——《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讀後感

用經典解讀經典——《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讀後感

經常聽人提起《弟子規》,也知道《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傳統,是精粹。但是,如果沒有在微信公眾號上聽到《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的音頻版,我真不知道我何時才會去深入地了解《弟子規》。

張愛玲說,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壹步,也沒有晚壹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如果不是在今年春天遇到這本書的話,恐怕我會淺嘗輒止,也不會對《弟子規》有多麽深刻的見解,甚至於會錯過經典。

今年春天,丈夫在新疆支教,我有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讀書,所以才成就了我和這本書的壹段緣分。回到家裏習慣了壹個人,但卻 不習慣清靜,常常打開手機聽書。當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便丟不下了,從春到秋,從夏到冬,我壹直沒有放下過這本書。散步的時候在聽,上班路上在聽,晚上休息前在聽,早上醒來仍然在聽。壹次,我準備拿著手機去廚房,丈夫說,別動,我也在聽呢!真不知道他是從啥時候開始跟著我偷聽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乾隆年間賈存仁修訂,並改名為《弟子規》。全文360句,1080字。作為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著重於品德修養教育和生活教育,培養為人子女和學生壹生中應具有的素質,從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的基本理念和禮儀規範,都作了細細的闡述,可謂中華道德文化之瑰寶。

《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的,講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個字:孝、悌、仁、愛。

如果僅僅讓我們去讀《弟子規》,甚至去背誦這360句,1080個字,我想這對我們可不是什麽難事,但我們的的理解可能不會太深刻。當我遇到了《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就丟不下了,反復讀了幾遍之後,我對這本書的壹個深切感受就是錢文忠教授是在用經典解讀經典。

這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借助大量經典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為我們解讀《弟子規》這壹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精辟的說理,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將《弟子規》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娓娓道來,令人讀而忘倦,學而不厭,猶如醉酒般陶醉其中。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為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七個部分。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為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錢文忠教授喜歡引用大量的典故來解讀古文,讓廣大讀者讀得有趣,容易接受教育。例如孝悌方面的臥冰求鯉、鹿乳奉親、黃香溫席、懷橘遺親、毛義捧檄慰母心、親嘗湯藥、伯俞泣杖、孝感動天、賣身葬父、聞雷泣墓、曾子受杖、煮粥侍姊、許武教弟、鄭濂碎梨、陳芳百犬、程門立雪、鄭浣識人、酒池肉林、鶴立雞群、不欺暗室、許衡拒梨、查道吃棗留錢、孟子欲休妻等經典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有的是初次聽到,但不管哪壹個故事看似隨手拈來,卻都是出自經典文集。臥冰求鯉、鹿乳奉親、黃香溫席、懷橘遺親、親嘗湯藥、孝感動天、鄭濂碎梨、聞雷泣墓等典故出自《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伯俞泣杖出自漢·劉向《說苑·建本》。不欺暗室出自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煮粥侍姊選自《隋唐嘉話》,又可稱《李勣煮粥》,《資治通鑒》也有記載。許武教弟出自《後漢書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孟子欲休妻出自《韓詩外傳》。程門立雪在《二程語錄·侯子雅言》和《宋史》中的《楊時傳》中都有記載。我想不用再多舉例子,大家也能明白這些經典故事都是有出處的。單是這些經典故事的出處中提到的這些古籍,都是經典讀本。這就是我說的用經典解讀經典的意思。

謹信方面的“吃相”看人、站能“出名”、“望氣”辯人、不問自取、壹諾千金、口蜜腹劍、見賢思齊,泛愛眾的成人之美、以德報怨,親仁方面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壹錢太守,余力學文方面的紙上談兵、不學無術、韋編三絕、壹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等等。這些數不勝數的典故,教導人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待人要謙虛謹慎,講求信用;求學須勤奮不遺余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錢文忠教授解讀得好。他不是簡單地講解意思,而是幾乎每講壹句都有壹個小故事,通過故事闡明道理,生動形象,特別適合年齡小的“弟子”們聽。

我喜歡百家講壇中的錢文忠教授,不僅因為他是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的高徒,學識淵博,謙虛謹慎,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枯燥的古文時引古博今,信手拈來,談笑風生之間讓妳度過快樂的時光,學到不少知識,明白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此,不愧為人生幸事。

在講到“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的時候,錢教授引用了南瑕子不食鯢魚的故事:昔者南瑕子遇程本子,本子為烹鯢魚。南瑕子曰:“吾聞君子不食鯢魚。”程本子曰:“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聞君子上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也。這個故事摘自《說苑·卷十七雜言》。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和這段話是壹個意思。這也是用經典解讀經典的壹個方面。

在《入則孝》第壹講中,錢教授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給我們解讀了“孝”字。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中國傳統的講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麽?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百善孝為先。每個人,不管妳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壹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妳又怎麽能夠指望當妳成為長輩以後,妳的小輩會孝順妳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麽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這讓我對“孝”有了新的認識。錢文忠教授還講到,為什麽說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這個三年實際上是二十七個月,九個月算壹年。所以守孝二十七個月以後才出這個喪期。按照傳統的喪禮,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裏,過去講究的人家要陪著已逝的尊長,在墓地旁邊搭著茅草屋住著,而住的時候,不能用枕頭,不能用床,鋪上壹點稻草睡下,拿壹個土塊做枕頭,這是中國傳統當中,標準的對於喪禮的要求。

想到我在父母生病時,照顧幾天就感到體力不支,身心俱疲,真的感到慚愧之極。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聽到這壹句,我立刻原諒了我那不懂事的弟弟。去年母親節那天因為壹點小事,我和弟弟大吵了壹架,都說了許多傷人的話,我感覺傷心之至,從此不再理他。為此母親很是郁悶,多次從中調停,也曾找了許多親戚勸我,但我都不為所動。當我看到這句話,我知道我錯了,我和弟弟不和睦,最傷心的是父母。為了母親能安心,我就原諒了我那個傻弟弟。

沒想到讀書還有這樣的功效。看了錢文忠的解讀《弟子規》頗為感慨,這本書讓我們凈化了心靈。

最近我也聽到壹些關於《弟子規》不壹樣的聲音。說這本書是毒害青少年的,我不想做過多的辯解,我只想問問他們到底有沒有仔仔細細讀完這本書。

我只想告訴他們《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壹,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妳受益非淺。

從暑假開學到現在我壹直利用早讀時間帶領孩子們學習《弟子規》,我給他們講解《弟子規》的時候,是他們聽得最專註的時候,壹個個揚著小臉,瞪大了眼睛,豎起耳朵,生怕漏掉壹個字,我堅信我做的是有意的事情,我會堅持下去的。我正在編寫校本教材《弟子規》,也許明年全校的孩子們都可以學習《弟子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