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樣的建築材料不僅使建築技術進步,也使建築外觀有了更大的改變。作為傳統建築結構的主要形式,木結構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欄目網絡更加規範;元明以來,常用的側足、舉法、鬥拱結構逐漸退化或弱化;物料分割系統名存實亡;角梁框架結構順梁、剝梁、抹角梁的方法;木質構件的改性發展到表面裝飾。特別是在梁柱拼裝技術、多層樓閣框架、巨型建築框架、重椽框架、復雜封頂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清代大型建築的內檐框架基本擺脫了鬥拱的束縛,使梁、柱直接開榫形成整體框架,提高了建築的剛度。到了清代,大量的樓閣式建築都是按照這種新的框架建造的,如承德普寧寺大乘閣、北京頤和園佛香閣、永和宮萬福閣等。清代大型建築的梁柱村料多為小木拼裝,鐵箍加固,麻灰油覆蓋,絲毫不留痕跡。幫拼不僅節省了巨大的材料,也為分段建造多層展館創造了條件。
到了清代,對地方材料的應用也達到了非常精通的程度。如果在福建和廣東使用夯土或鵝卵石,可以建造高達四層樓的住宅建築;有了經驗,藏族工匠可以不用掛線,不用校正標高,就能砌出很高的毛石墻。此外,浙江天臺的石板墻,福建惠安的石墻石頂,貴州鎮寧的石頭寨的石樓,都是就地取材的例子。
為了加強清代建築行業的管理,雍正十二年(1734),工部編纂出版了壹部技術書《工程實務》,作為控制政府工作人員預算、做法和數量的依據。全書包括磚石、隨料吊裝、油畫裱糊等17個專業內容和27個典型建築的設計實例。該書雖不完善,但卻是研究清初建築技術水平的壹份相當完整的資料。此外,清政府還整理編纂了各種具體的工程實踐案例、實踐書籍、材料價值等與建築相關的書籍作為輔助資料。同時,許多工程實踐的手稿都是工匠們流傳下來的,所以清代建築施工的文字資料是歷代中最豐富的。同時,在政府的工程管理部門,專門設立了樣式室和計算室,負責工程設計和核銷資金,對提高宮廷政府工程的管理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風格室的雷發達壹家,銷售室的劉廷贊壹家,都是清朝有名的工程師。
清代建築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宋元以來,傳統建築造型的特征,如巨大的屋檐、柔和的屋頂曲線、大鬥拱、粗柱、檐柱的上升和側腳等,逐漸變質,穩重嚴謹的風格逐漸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築的結構美和構造美,而更註重建築組合、形體變化和細部裝飾的審美形式。如北京西園、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等建築的組合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顯示了建築師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靈活、恰當地運用各種建築造型進行空間組合的能力,也顯示了他們高度靈敏的尺度感。清代的單體建築模式並不滿足於傳統簡單的長方形建築,而是試圖在凹凸、平坐檐、屋頂形式、玄關門墻等方面追求變化,創造出更具藝術表現力的形體。如承德普寧寺大乘閣、北京永和宮萬福閣、拉薩布達拉宮、呼和浩特西裏圖召大靜堂等優秀範例。
清代建築藝術在裝飾藝術方面較為突出,表現在彩畫、小木作、欄桿、內檐裝飾、雕塑、塑壁等方面。清代建築彩畫突破了明代彩畫的格局,官彩畫發展為河西篆、紫萱、蘇聯彩畫三大類。詳細分析了畫在不同建築不同部位的金龍與印章、龍鳳與印章、大點金旋風、小點金旋風、石滾玉、淡雅黑墨、雄黃酒、金卓黑白畫、金白畫、黃白畫、海白畫的區別。在彩畫過程中,通過瀝粉、貼金、掃綠等手法增強裝飾效果,使建築外觀顯得絢麗多彩。清代門窗種類明顯增多,門窗格紋更為復雜,與明代簡單的井格、柳條格、枕格、錦格不可同日而語。到了清代,很多門窗的格子花紋已經發展成嵌套式的花紋,即兩種花紋疊加,如十字海棠紋、八路六路紋、龜背織錦紋等。江南地區也喜歡用夔文體,演變成亂紋,又進壹步變異成粗紋和亂紋的結合。在浙江東陽、雲南劍川等木雕技藝發達的地區,有的民居門隔斷全是木雕制品,花鳥、樹木、石頭躍然於門上,完全成了壹組畫屏。內檐隔斷也是裝修的重點。除了門和隔墻之外,覆蓋物被廣泛用於分隔室內空間。常見的只有欄桿蓋、幾腳蓋、飛蓋、炕蓋、圓燈蓋、八角蓋、藤蓋、花蓋。此外,仿古架子和太師墻也是室內的隔斷形式。豐富的檐口隔斷,營造出壹個看似相互分隔,空間穿插的內部空間環境。在內檐裝飾中,也引用了大量工藝美術的制造技術,如硬木貼、景泰藍、玉雕、貝雕、金銀鑲嵌、竹條、絹紗裱、金花壁紙等。,使室內觀看環境更加優美。磚、木、石雕在清代建築中也被廣泛使用,幾乎成為富裕家庭財力的象征。其他裝飾手段,如塑料墻、灰色塑料、大理石鑲嵌、石膏花裝飾等。,也受到了重視。清代建築裝飾藝術充分展示了工匠們的巧妙構思和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