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權在百家姓排第幾

權在百家姓排第幾

權姓在我國百家姓中排名第403位。

壹、姓氏源流

權(Quán 權)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本顓頊高陽氏之後,以國名為氏。湯建商朝之後,第二十三帝為商武帝武丁。武丁的後人有被封於權者,建立了權國(今湖北省當陽東南)。春秋時期楚國武王破權國,權國遷至那處(近湖北省荊門),不久又為巴國所滅。權國的貴族子孫以國名為姓,乃成權氏。

2、出自羋姓,以邑名為氏。楚武王滅權國後,改權國為縣,令大臣若敖之孫鬥緡為權縣尹。後來鬥緡率領權國遺民謀反,失敗後被殺。鬥緡的後人以邑名權為姓,亦稱權氏。

得姓始祖:武丁。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權姓源出於子姓。商高宗武丁有兒子被封在權國(今湖北省荊門縣東南),後來權國人及國君的後人就以國名為姓氏,稱為權氏。權姓有榮耀的王族先祖,並可追溯到遠祖黃帝。而《通誌·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權氏原是顓頊帝之後,子姓,是商武帝後裔。後來,春秋時期,權國被楚國所吞並,而楚武王封公族大夫鬥緡為權縣尹,負責管理原先的權國人民,後來鬥緡率領權國遺民謀反作亂,結果告敗,自己也身死於此,但鬥緡的子孫卻以祖先的封地作為姓氏,稱為權氏。故權氏後人奉武丁為權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權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壹百位。權姓源自子姓與羋姓。權氏原為殷商中興名主武丁的後裔。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商代武丁的子孫,被封於權,後代以國為姓。而《通誌·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權氏原是顓頊帝之後,子姓,是商武帝後裔,後被楚武王所滅,子孫改為權姓。另外,權國滅亡後,楚武王任命鬥緡到這裏當令尹,後來這裏部分楚國華姓就改為權姓。秦滅楚國後,權姓子孫遷於隴西,定居在天水。因此,權姓這個姓氏,根據考證,是***有二支來源的,壹支是商湯的子姓後裔,另壹支則出自上古顓頊帝所傳的楚國華姓。兩支權姓有壹個***同點,就是最初都是由於壹個叫“權”的地名得姓。殷商時期,名主武丁曾經把自己的壹位裔孫封於權,成為當時殷天子附屬的諸侯國。後來權國被楚國所滅,權姓變成了楚國的壹個大姓。到了戰國末期,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許多大姓被強令遷移到隴西去,於是,他們就在現在的甘肅天水壹帶定居下來,然後再以天水為中心繁衍,逐漸分布於全國各地。根據學者考證,3000多年前權國的位置,就在現在的湖北省當陽縣的東南部。而後世權氏家族的第二支的來源,在《左傳》、《韻會》、《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古籍上也有記載。望族居河南郡陽縣東南。

三、歷史名人

權 謹:字仲常,唐代徐州人,遊樂中以薦歷光祿署丞。他被仁宗召拜為文華殿大學士,後又任通政司右參議。

權景宣:字暉遠,北周天水顯親人。父曇騰,魏隴西郡守。贈秦州刺史。景宣少聰悟,有氣俠,宗黨皆嘆異之。年十七,魏行臺蕭寶夤見而奇之,表為輕車將軍。及寶夤敗,景宣歸鄉裏。太祖平隴右,擢為行臺郎中。魏孝武西遷,授鎮遠將軍、步兵校尉,加平西將軍、秦州大中正。大統初,轉祠部郎中。景宣曉兵權,有智略。從太祖拔弘農,破沙苑,皆先登陷陣。轉外兵郎中。除南陽郡守。郡鄰敵境,舊制,發民守防三十五處,多廢農桑,而奸宄猶作。景宣至,並除之,唯修起城樓,多備器械,寇盜斂跡,民得肄業。百姓稱之,立碑頌德。太祖特賞粟帛,以旌其能。遷廣州刺史。

權德輿:字載之(759-818),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人,唐代詩人。他以文章進身,由諫官升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參預朝政,有《權文公集》。

權懷恩:唐代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他賞罰明決,見惡輒斥,時語曰:“寧飲三鬥塵,無逢權懷恩。”

權邦彥:字朝美,河間人。生年不詳,卒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崇寧四年(1105年)登太學上舍第,調滄州教授。入為太學博士。建炎元年(1127年)命知東平府。金人圍急,邦彥誓以死守;城破,猶力戰不巳。累改江淮等路制置發運使,以治辦稱。紹興三年(1133年)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嘗獻十議以圖中興;又言宜乘機者三。尋兼權參知政事;與政壹年,碌碌無所建明。又助呂頤浩玫李綱,頗不譽於人口。邦彥有遺稿十卷,號瀛海殘編,《宋史本傳》藏於家。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西漢初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2、堂號

貞孝堂:貞是對國之貞,孝是對親之孝。唐時權臯,原在安祿山幕中做事。他發覺安祿山謀反,怕禍及父母,就裝病攜親離職而去。剛渡江,安祿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監察禦史,恰逢權母重病,客居洪州,權臯堅辭不受。後被拜起居舍人,又被召為著作朗,權臯都以侍母為因固辭。人們見他壹心事母,都佩服他對國家貞,對父母孝。他死後被謚為“孝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