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愁為話題的初中作文5篇
古往今來,春來冬去,無數喧鬧與繁華,靜謐與闌珊,無論都市的中心,還是鄉間的田野,美食那獨特的氣息總彌漫在夜裏,與四季的風混雜,勾起不盡的回味,憶起獨特的鄉愁。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以鄉愁為話題的初中作文,歡迎大家查閱。
以鄉愁為話題的初中作文(精選篇1)
“只恐思鄉情味惡,怎禁寒食清明裏?”
冥冥之中,有壹股力量,牽引著我的思緒,迫使我輾轉反側,久久無法入眠,真想吟誦壹首《滿江紅芳景無多》來抒發我此時的感情……
在混沌未分的絲絲月光下,菱葉早已蓄足了勁兒,帶著夏的音訊,帶著希望,帶著滿懷的憧憬,壹股腦兒迎波而上,帶著千絲萬縷和充滿熱情的心——菱,顫顫巍巍地漂浮在胭脂似的小河上,月光皎潔地倒影在河上,滋潤著菱葉,再加上河對岸房子裏綽約的燈光,那小河到頗有點兒月光燈影下秦淮河的韻味。
壹絲絲蟲鳴壹點點地鉆入我的耳朵,並且在裏面慢慢蠕動著,給這個夜增添了幾分的神秘。
那鳥窠則在月夜中,看起來像壹只傲立的大雕,振翅欲飛,向著美好飛去……
院中,我躺在奶奶的睡椅上,欣賞著月夜獨特的風情,將自己徹底想象成院裏悠閑的蛐蛐兒,學著它快樂地鳴叫,這是壹種莫大的愉快,奶奶跑來邊撓著癢邊打趣道:“喲,啥時院子裏跑來壹只小蛐蛐兒了,有了小蛐蛐兒的陪伴,咱家好熱鬧……”祖孫倆笑成壹團抱在壹起。
城市的高樓平臺上,宿鳥的夢囈從遠方鬼魅似的飄來,聽起來格外淒涼,令我不由想到李煜在異國他鄉的綿綿愁思以及他在臨終前痛苦的呼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如今,我也只能在高樓的禁錮裏慨嘆:“月是故鄉明”了,去鄉下成了奢望,那小樓今日又變成什麽樣了?燕子窩可還在?壹種思念湧上心頭,不禁涕淚滿衣裳……
多麽想重上小樓。
多麽想清閑賞月。
多麽想臥聽蟲鳴。
十x歲,小小年紀的我,不知不覺中,似乎有了和千古文人墨客相似的鄉愁!
以鄉愁為話題的初中作文(精選篇2)月色如夢,獨酌月光,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麽。
是故鄉的蛙鳴吧,唯有聲聲蛙鳴才能使人追憶朦朧,唯有故鄉遙遠的呼喚,才能使人恍若聽見了清脆入谷的神音。
故鄉的呼喚,鄉愁的情愫,似乎總是看不見,但卻又能看得見。淡淡的鄉愁是李白筆下床前的清暉,是余光中筆下不可跨越的海峽,是席慕容筆下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的樹。
秋天的冷雨將蛙鳴徹底趕走了,這鋼筋水泥鑄成的墻壁內側,徹底斷了我和故鄉的聯系。
故鄉的歌是蟬和蛙的交鳴,故鄉的面貌是壹種模糊的相識,恍若在霧裏相見,雨中別離。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媽媽也常坐在壹側為我搖竹椅,壹起靜聽蛙鳴。山野包圍的農田裏,夏夜永遠是熱鬧的。蟬的聲音永遠是基調,風拂麥浪發出規律的聲響,不知誰家的雞夢見黃鼠狼,壹下子驚醒,嚇得狗也跟著狂吠,在這樣的舞臺上,蛙的歌喉並不吃香,卻又壹枝獨秀,仿佛夜空中的北極星,我浸泡在壹浪又壹浪的聲音裏,逐漸睡著了。
今夜風帶來了絲絲寂寞和點點鄉愁,這裏太過寂靜了,稀稀落落傳來幾聲鳴笛,幾句聊天,簡直是壹堆五彩繽紛的垃圾,哪能和故鄉的蛙鳴比肩?面對記憶中遙遠的故鄉,我默默祈禱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壹樣祈禱。說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對自己面朝黃土的半生有著刻骨銘心的依戀。她極少進城,就算是過節來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簡直是壹分鐘都不願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種離開故鄉的憂郁。
於是類似的鄉愁,成了許多人心中的主題,我曾養過壹只青蛙,而它沒幾日就走了,或許它也有自己的鄉愁吧!
以鄉愁為話題的初中作文(精選篇3)離開那個僻靜的小鄉村,搬進這個熱鬧的小鎮已經三年了。
每個周末回到家,在寫作業的閑暇之余總喜歡倚在窗前,看著高樓旁的那座大橋上,川流不息的車。絡繹不絕的行人在匆匆地趕路,和人註意過我這個與這座繁華的小鎮格格不入的人,只有那江水緩緩地向東流,將滿江的愁思流進我心中。而那村裏的土、村裏的人無壹不讓我懷念。
秋天的田野,稻米飄香,稻田像金色的波浪,微風壹吹,便掀起了壹朵朵的'浪花。等到割稻機將谷子取下時,爺爺奶奶便會堆起壹個個稻草堆。在那偌大的田野裏,最適合捉迷藏了,壹會躲在草堆後,壹會趴在枯草間。有時和小夥伴比賽跑步,從這頭跑到那頭,從田埂跑到田溝,壹個個都像壹條條“小瘋狗”,竟也樂此不疲。及時累了,也不回家,躺在草堆上,看那壹只只大雁排成“壹”字形或“人”字形飛在湛藍的天空中。每次,都讓大人們壹頓好找。當然了,即使被罵了,也絕不會有半點怨言的。每次回到家,都已經傍晚了,壹家人其樂融融地吃好飯,便會搬著椅子去隔壁家的那顆大榕樹下,大人們聚在壹起談天說地、喝喝茶。而小孩子繼續著下午沒完的遊戲。而那棵大榕樹,在落日的余暉下,垂下密密的樹蔭,靜靜地傾聽著、慈祥地看著人們,守護著這壹片小天地。而人們總是那樣的善良、熱情。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壹點“分子”,道個喜或道個惱,去幫別人打個下手,燒燒菜。不管誰過生日,總喜歡將幾份蛋糕送給鄰家人,算是同喜同賀。像我奶奶,每逢過端午節或中秋節,總是要將其中的幾個拿出留著送給橋東的那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奶奶說,“這個人命苦啊,好不容易將獨生兒子拉扯大,但兒子、兒媳卻都嫌他臟老,扔在這荒涼的老房子裏,無人問津。多照顧他壹點,算是鄉裏鄉親的情誼,也是為自己多積點德,保證下輩子也有福享。”
而現在住在套房裏,壹扇扇鐵門隔開了人們的心,即使是鄰居,也極少來往,缺乏壹點溫情。每每想到這裏,總是感慨萬千,但人總要往前走,請妳在那裏等我,總有壹天我會重回妳的懷抱。
以鄉愁為話題的初中作文(精選篇4)什麽是鄉愁?鄉愁是範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鄉愁是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與我而言,鄉愁是我在這火花之中觸發的思鄉之情。
我的家鄉,可要從我的祖輩說起了。我的太爺爺的家在河南,那是壹個美麗的鄉村——確山縣。直到我的祖輩時,才離開了那裏,來到了淄博。確山,也算我的家鄉了,說到它,可能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小城的,但是,在這裏出現了壹個全國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打鐵花,顧名思義,就是將鐵水向天空中灑去。雖看著簡單,但也是壹種技術活。要說由來,那可要追溯到春秋時期了。這在當時,是壹種兵器,但經過時間的歷練,它已成為了壹種藝術,壹種讓妳為之震撼的藝術。
我在之前也回過壹次河南,也看過壹次打鐵花。那是在元宵節時。只見兩人擡著壹大缸鐵水,其中壹個人腰上還掛著壹把柳木勺。聽老鄉說,這把柳木勺是經火燒的,只有經得住火燒的柳木,才能再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浸泡,制成勺。在打鐵花時,場面極其宏觀:壹堆人被止在壹根線後,橋上也擠滿了人。表演者將木勺往1600℃的鐵水中撈去,灑向天空。壹瞬間,天花亂墜,猶如天女散花,鐵花漫天飛舞,從天空中凝成壹粒極小的鐵粒,有的甚至被蒸發。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加了某種化學物質吧。壹次又壹次,鐵花在飛舞,人們在歡呼,鄉愁也油然而生。不知是什麽力量,使這表演者忍受得住這鐵水的炙熱和對皮膚的灼燒。他們何嘗不痛?他們怎能忍受住?他們為何這樣拼命?他們是為了遊子心中的鄉愁!他們滿足了遊子的思鄉之情,幫助壹位少年圓了壹個回鄉的夢。打鐵花是壹場感官的盛宴,壹場震撼的表演。而我,卻只識得它是壹味鄉愁的解藥。我每每想起這場表演,壹股暖流便蕩漾在心田。
也許,這火花中的鄉愁便停留在那壹剎那,在這壹瞬間。
以鄉愁為話題的初中作文(精選篇5)此去經年,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思念,又與何人說?側耳,卻聞鄉音壹調,輾轉頓挫,恍然隔世,壹調鄉音皆泯思寥。
這是我到長沙的第二年,對周邊的街區早已熟門熟路,可於整個城市而言,還是如初來壹般陌生。
每每出行,我總是靠在公交車的窗邊在壹排排瓊樓玉宇尋找故鄉的影子,當我對著那蔥郁的大樹發呆,回想著曾經的故事時,耳邊響起的“長沙話”總會猛的將我拉回現實,原來,我早已離開了家鄉。
長沙話是上挑著的,第壹口氣直直向上沖,中間的音總是刻意的被狠狠壓下,轉折的壹聲被拉長延伸,傲氣十足。尾音像是壹把鉤子,掛住最後壹聲用力壹提,提到盡處突然松開,任它直直下墜,化成壹口濁氣,消散於風中。
雖然在長沙生活,也能大概聽懂長沙話,卻總是學不會那壹腔抑揚頓挫,當身邊的人都操著壹口地道的長沙話時,總會有壹種排斥感將我籠罩,我不屬於這裏,這裏不是我的家鄉。
當我沈浸孤獨的思念之情中,我聽到了壹腔熟悉的音調
“松他噠,快到咯”熟悉的鄉音令我壹震,驀然回首,原來是壹位老翁在與人打電話。他兩鬢斑白,嘴角含笑,沙啞的嗓音說的是我的家鄉話。我看著他,那聲鄉音讓我仿佛回到了故時。榕樹下,與外公外婆相處的點滴,永遠敞開大門的街坊鄰居,永遠掛著微笑的糖糕店老板過往的種種湧上心頭,低頭,發現已是淚眼朦朧。
那沙啞中帶著壹層親切,第壹個字第壹聲就是千回百轉的,如濃濃的霧靄,輕柔溫和,如邁過層層的青山,和緩地上揚,徐徐地下落,雖比不得吳儂軟語有味道,確是質樸柔和的。
那壹瞬間,我的靈魂像是被壹只溫和的手安撫著,所有的思緒都化為和煦的微風,所有的褶皺都被壹壹抹平。
流落異鄉的遊子最渴望的便是那壹調屬於故鄉的獨特方言。為什麽中國人對“老鄉”壹詞有著濃濃的眷戀,因為在異鄉那壹調屬於家鄉的話才顯得彌足珍貴,如久旱逢甘霖,幾抹鄉愁早被那濃濃的鄉音所安慰,便是冰冷陌生的城市也因此裹上了厚厚的家鄉味。
千裏不同音,百裏不同調,街角路口湧動的人潮中壹腔熟悉的鄉音,驚喜的壹聲“老鄉啊”寄去中國人最濃烈的感情,無論是天涯海角都不會孤單,壹句鄉情便可以溫暖整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