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意守丹田後要讓思想怎麽走啊,怎麽個路線,今天才真正感覺到有這麽回事,高人指點壹下

意守丹田後要讓思想怎麽走啊,怎麽個路線,今天才真正感覺到有這麽回事,高人指點壹下

以「呼吸」入手的煉法

壹、 息息歸向壹處,使神氣融結

1、止於臍下丹田:

胎息誠修煉之要務也,古雲:入定工夫在止觀,止於臍下丹田,觀於虛無法竅,如此則心神自定,慧光日生,以之常常了照於不睹不聞無聲無臭之地,而胎息常在個中矣。

2、照於印堂鼻竅:

人能壹心靜定,屏除幻妄,回光返照於印堂鼻竅,自然漸漸凝定,從氣海而上至泥丸,旋復降自中田,何莫非此胎息為之哉?

胎息是父母未生前壹點元氣,父母既生後壹段真靈,性得之而有體,心得之而有用,在天為樞,在地為軸,在人為歸跟復命之原。

3、向中宮吹噓:

若不於後天呼吸之息,息息向中宮吹噓,則金無所生,水不能足。若能壹出壹入之呼吸,息息歸根,神氣兩相融結,則後天氣足,先天之氣之生始有自也。久之,先天元氣即可蘊於中宮,生生不已,化化無窮。

4、了照不內不外之處:

將心神了照不內不外之際,虛心以聽氣息之往來,庶幾神依息而立,氣得神而融,未生前壹團胎息,可得而識矣。

二、使息調至息微,以至於息無

1、蓋外呼吸原為包裹內之神氣使之交合。如非以外之呼吸,時時調停,周遍溫養,則內之神氣難以交合。呼吸收斂,始覺元氣。氣之不壯,由於息之不斂。因此調息工夫,是煉命之學。始而有息,久則息微,再久則息無,始是命學之真。

2、人能凡息壹停,真機壹現,凡息都是胎息。若雜念未除,塵心未凈,縱胎息亦是凡息。凡息不除,真息不見。

3、從口鼻之氣,微微收斂,斂而至於氣息若無,然後玄牝門開,元息見焉,此點元息即人生身之本,能從此采取,庶得真精真氣真神。必要呼吸息斷,元息始行,久久溫養,則玄牝出入。

4、將口鼻之呼吸,壹齊屏息,然後真息見焉,胎息生焉,元神出焉,元氣融焉,由此再加進火退符,沐浴溫養之工法,自有先天壹點真陽發生,靈光現象,以之為藥,可以驅除壹身之邪私,以之為丹。

5、息凡氣而見胎息,到得真意生時,胎息見時,自然陰陽紐成壹團,氣暢神融,藥熟火化。

6、若聽其氣息,似有似無,則凡息將停,胎息將現,而本心亦可得而見矣。

7、胎息真動之征驗:人到胎息真動,壹身蘇軟如綿,美快無比,真息沖融,流行於壹身上下,油然而上騰,勃然而下降,其氣息熏蒸,有如春暖天氣,熟睡方醒,其四肢之快暢,真有難以名言者。到此地位,清氣上升於泥丸宮內,恍覺壹股清靈之氣,直沖玄竅,耳目口鼻,亦覺大放光明。

8、將凡息收斂至靜,到凡息已停,不問他元氣動否?而元氣自在個中矣。我當凝神以正,抱意以聽,此亦陰陽交媾之壹端也。

9、生等務要煉出胎息,色身方有主宰,且有變化之妙。夫此胎息,是父母未生前,壹點太極,既生後壹點元陽,性(即神)依此氣以為主,命得此氣而不壞。在天為天樞,在地為地軸,在人為北鬥。天地必有樞軸,而後可以常存,人身有此北鬥,而後可以長生,此氣誠元氣也,所謂真陽壹氣之動,即此胎息所積累也。

生等第壹要積胎息,不但卻病延年,即仙體亦於此固結焉。夫以丹,即胎息之所凝也,神仙即胎息之所成也。第二行工,要在於元神,元神者何?即吾身心中之主宰也,天地未生我時,此神在於虛空,只壹氣渾然而已,然在天為命,命即氣也,在人為性,性即神也。人欲煉神,離不得此元氣,夫以氣之清爽者,為我之元神,氣之重濁者,為我之形體,欲得元神長住,日見精純,至於六通具足,必須采清空元氣,斂之於身心之內,久久烹煉,穢濁之體,變換純陽之軀,此氣是何如之靈哉?故曰靈陽是也。然欲采外來靈氣,務先空其心,絕無翳障,而後天地元氣得以入之,且人之胎息,與此元氣合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