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征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征文壹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壹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麽妳知道壹篇好的征文該怎麽寫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1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端五……

 在我的記憶裏,端午節是在前兩天就開始準備材料之中開始的。

 農歷五月初四,我們家就開始了包粽子。將粽葉備好,洗幹凈,與粽子放在壹起,之後就開始了備食料。包粽子,壹般有甜鹹兩種,甜的餡用紅棗、紅糖,鹹的餡則是用紅燒肉、蛋黃包成的。

 我跟著奶奶學包粽子:先將粽葉包成壹個三角形,再舀起壹勺浸泡好的糥米倒入漏鬥狀的粽葉,接著把妳要放的餡給放進去,然後又添上壹些糥米。註意,倒入的糥米要與那包好的三角相平才行,再把那多出來的米部分給包進去,最後用粽繩把粽子給捆上。壹個粽子,就這樣包好了。

 到了端午這壹天,將昨天包好的粽子用開水煮好,就可以開吃了!粽子出鍋後,再把粽葉給扒開壹看,那包著紅燒肉的,粽體則是紅紅的,油光可鑒;而包紅棗的則是白白的,那紅紅的棗兒待咬開了粽子才能覓得它的芳蹤。按老壹輩的習俗端午這壹天,還要在家門  端午節的賽龍舟,是壹項十分熱鬧的比賽,每年觀看的人都非常得多。那擂鼓的人把鼓擂得巨響,各個運動員鼓足了勁兒用力地劃船。壹條條龍舟像離弦的箭壹樣向前沖去……場面熱火朝天,即使沒有得到名次,也沒有關系,大家依然鑼鼓震天地玩得開心,爭取下壹年再次努力創佳績。壹次比賽的結束後,是另外壹次比賽的開始,新的比賽又在震天的吶喊中開始了。

 端午這壹個傳統節日給我們帶了快樂,我們要把它們發揚光大並壹脈傳承!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2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壹年壹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壹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壹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麽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壹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誌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_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壹帶,壹邊走壹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壹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麽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裏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玩的賽龍舟!妳喜歡端午節嗎?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3

 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給我買了粽子吃。那糯香的味道,甜甜的紅棗,再粘點兒白糖……那味道真是有香又甜。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天天都在想香香甜甜的粽子,天天吵著吃粽子,有壹天,媽媽突然問我:“兒子,妳那麽愛吃粽子,那妳可知道我們家鄉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端午節為什麽非要吃粽子?”聽媽媽壹問,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媽媽讓我坐下,然後慢慢的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端午節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在民間又稱端陽節、五月節……我國民間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媽媽。我們寧夏人過端午節就只是吃粽子吧?也叫端午食粽?”“就知道吃,小饞貓!”媽媽捏了捏我的鼻子繼續說道:“端午節吃粽子是全國人民的壹個傳統習俗。粽子的花樣可多啦,有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的就叫“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壹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沒等媽媽說完我又搶著說到:“賽龍舟這個習俗又有什麽紀念意義呢?”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楚國。楚國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示紀念,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種習俗延續至今,還被列為運動項目……,端午節的還有很多寓意吉祥的習俗,等妳以後長大了,有更多更有趣的知識在等著妳去學習,去了解呢。

 真沒想到端午節還有這麽多的有趣的習俗和感人的故事,我壹定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好!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4

 每當到了端午節之時,平時總愛閑在家中的外祖母竟每天都和鄰居約好上山下鄉去摘棕葉。我很是不解:不就是個端午節嗎,有必要這樣大驚小怪的嗎?曾祖母沒有回答我,只是微笑著摸摸我的頭。幾天後,大人們聊天時我才知道,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本為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現如今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成為了東亞文化圈的可與中秋、清明、重陽等節日相提並論的傳統節日。

 兩千年前,屈原舍身取義保留自己清潔正廉的崇高品質;兩千年後,我們用賽龍舟、吃粽子的方式來紀念他。這年的端午,曾祖母教我包粽子。她先讓我把艾葉清洗壹遍,然後壹張壹張地鋪平了放,她呢,就抓了差不多半缸米,用水淘洗起來。都說“人多力量大”,雖然只有我和曾祖母,但我們還是以高效率完成了以上任務。接下來,曾祖母把艾葉壹個個地打成卷,在確保底面不會漏的情況下,舀上壹把米放入然後再鋪平,最後用幾根細線捆捆綁綁,把包好了米的艾葉的四個角捏得整整齊齊地,於是,壹個原味的正宗的生粽子就成型了。由於技術原因,我幫不上什麽忙,於是就股著腮幫子、托著下巴,眼睛睜得大大的,又認認真真地在壹旁欣賞曾祖母的“表演”。

 曾祖母也不是整天優哉遊哉地,這不,粽子剛剛放入蒸鍋裏,她又給我縫起香包來,說是能保佑我平安,又可以避邪。平時我對這些小玩意兒可沒有什麽興趣,但還是聽話地收下了這個讓我“壹見鐘情”的小香包。它是大紅色的,可以隨時攜帶懸掛在身上,棱角分明,正反面分別繡了兩個醒目的“平”“安”,其余空白處點綴著幾顆粉嫩的愛心。我對它是愛不釋手,成天帶在身上,還時不時地在曾祖母面前晃來晃去,跑過來跑過去。每當這時,曾祖母總是樂呵呵地刮壹下我的鼻子,坐在板凳上,手裏搖著扇子,說:“妳個臭美的小家夥,沒有人會和妳搶,慢點啊,別摔著。”我心裏總是樂滋滋的。

 端午,作為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代表,它不僅警示後人要時刻保持壹份清廉正直的心,又讓我們勿忘屈原,將他高尚的品質和操守牢牢地銘記在心。所以,我希望端午節吃粽子和劃龍舟的習俗能夠壹直傳承下去,發揚下去。

 說真的,因為曾祖母,我才結識了屈原,了解了端午,吃到了粽子。即使曾祖母已經去世三四年了,但我依然懷念依偎在她懷裏、能夠向她撒嬌的那些快樂的時光。

 又是壹個艾葉飄香的季節,又是壹個草兒長出嫩芽的五月,又是壹個端午節的到來。曾祖母,您也在想我嗎?讓我把懷著的對您的思念播種在這個端午節吧,把我想再見到您的夢埋在這片土地吧!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5

 說起賽龍舟,不禁令我想起那寬闊的珠江江面上,鑼鼓震天、百軻爭遊的精彩場面。隨著人們的喝彩,喧鬧聲,粵曲《賽龍奪錦》那悠揚的樂調,我的心潮也翻騰了起來了!只見江面上清波蕩漾,壹排排蓄勢待發的龍舟壹字兒地排列著,熱鬧極了。那就是壹年壹度龍江鎮的龍舟競渡。

 賽龍舟,是壹種傳統的民間的活動,以順德人為代表的珠三角人民尤其喜愛龍舟活動,可分為遊龍(以漫遊、觀賞表演為主)和賽龍(比賽競速為主)。由於龍江鎮河流交錯,山清水秀。正因為這樣,今年當地政府值歡慶端午佳節之際,舉辦了龍舟競渡。

 記得那壹天,我們壹家人早早地來到龍江鎮準備觀賞龍舟,可誰也沒有想到,江岸便早已擠滿了人,到處周圍人山人海,彩燈高懸,旌旗飄揚,呈現出壹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五花八門的“蛟龍”在江面上“蓄勢待發”,水手們精神抖擻,各自都舒展著優美的身姿……比賽即將開始了!

 正午12點,比賽進入了倒計時,就要“放龍”了!“三、二、壹,準備——”只見周圍的觀眾緊張得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啪啪……”隨著鞭炮的響起,龍舟競渡正式開始了!

 壹條條“蛟龍”如箭離弦”,千船齊發,飛壹般地劃啊劃,欲爭群龍之首。此時,站在“龍頭”的鼓手張鑼結鼓,樂聲響起江面,歡聲笑語也在兩岸回蕩。只見各個龍舟隊的健兒激浪高歌,狠勁猛劃,奮力沖刺。領頭那只“蛟龍”奮力“飛騰”著,後面的也不甘落後,領頭的龍舟被後來者超越了。原先領頭的那只船不服氣,水手們怒發沖冠地向前沖——好壹幅千船竟發的壯麗圖景啊!

 誰知突然遇上風太大,竟然把領頭的那條龍舟弄翻了,十幾條緊跟在後面的船見到機會來了,馬上超越他們了!正在危急之時,掉到水裏的隊員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齊心協力地把沈船弄好。壹次失敗了,引得人們哈哈大笑,好壹幅人與自然博鬥的壯觀圖景啊!但隊員沒灰心,重頭再來!船終於弄好了!隊員們爬上船,奮起直追,永不放棄。

 經過十幾個回合拼搏,受過挫折的那條毅力堅強的龍舟,終於反超越了原來的那些船,搶先沖過了終點,闖進龍門,勇奪錦標啦!頓時兩岸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大家都欣喜若狂地喝彩著,為水手們的精彩表演歡呼著,呼喊著他們心中英雄的名字,熱鬧極了!

 今天的見聞使我覺得,賽龍舟這種精彩的民間活動,就像我們的人生那樣,既精彩刺激,又充滿艱辛困難;既會失敗挫折,也會成功奪標。失敗和挫折誰沒遇到過呢?跌倒了爬起來再走吧!陰溝翻船雖然可怕,但掙紮爬上船,仍可以劃向理想的彼岸,登上光輝的頂峰!我們無論做什麽事,只要能像水手們那樣不畏艱難,去奮力“沖刺”,就壹定可以成功!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6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往年的粽子總是媽媽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我纏著媽媽,硬是要學包粽子。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媽媽學包粽子。媽媽拿了壹張粽葉,用手壹卷,粽葉便成了壹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壹張粽葉,想把它卷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壹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壹角,右手將粽葉的另壹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壹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裏插上壹根筷子,拿調勺舀壹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壹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時要輕壹些,把粽葉包緊些。妳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壹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壹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壹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壹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壹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cm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粽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通過這次包粽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懂得了壹個道理:要學好壹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恒心,這樣才能把本領學好。

高中生端午節主題征文精選7篇7

 壹提到端午節,人們都會馬上想到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西晉周處《嶽陽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菇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壹名粽,壹名黍。”可見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粽子還是壹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壹定的位置。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