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作文開頭引用詩句 1.端午節引用詩詞開頭
1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想必,屈原也是這樣的吧。
2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3
2.關於端午節的作文開頭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壹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壹直要戴到節後第壹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壹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壹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天中節、浴蘭節、女兒節、解粽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菖蒲節、詩人節、龍日、艾節、夏節等等。 端午節是壹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歲時節日,也是壹個有著大愛內涵的節日,其重要性僅次於春節,與清明、中秋並列。端午節的來源版本多樣,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據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族--壹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可以說,屈原投江殉國的傳說賦予端午節獨特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端午節經數千年歷代承襲,形成了我國端午文化這壹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聯佳句。
3.關於端午節的詩句作文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遊(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節分端午為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4.端午節作文開頭結尾
今天是壹年壹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著端午節的氣氛,可是壹般人的家裏總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壹年的端午節,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裏的壹根筋“嗖——”的壹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作粽子的比賽呢。說幹就幹,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夥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團,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壹個西破壹個。我想:這也叫有創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意,我嘛,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了壹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壹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說,自己忙著做。
粽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粽子,我連忙沖上去:“媽媽,在今天的端午節上,我想送妳個禮物!”我從身後拿出了這個粽子“媽媽,這是給妳的,感謝妳對我的養育之恩,謝謝妳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著大家說:今天的粽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在這次端午節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壹個傳統古老的節日,壹個溫馨充實的節日。多麽美好的端午節啊!
5.關於端午節的詩句作文
《五月五日 》(梅堯臣)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遊(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七律《端午》 (老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節分端午為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6.有關端午節的作文開頭怎麽寫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壹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於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壹天龍擡頭噴出的水能治病。
故此人們在這壹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壹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壹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為這壹天是龍擡頭噴發龍須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壹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壹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
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壹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壹邊甜壹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團子。
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壹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壹大壹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壹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壹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壹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
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壹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
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壹些糯米弄掉壹點,我才舒了壹口氣,心裏的壹塊沈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壹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壹個步驟——紮棕繩。
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壹圈又壹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