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地菍簡介

地菍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中醫大辭典》·地菍 2.1 地菍的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學成分 2.6 地菍的藥理作用 3 《全國中草藥匯編》·地菍 3.1 拼音名 3.2 地菍的別名 3.3 來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地菍的用法用量 3.7 摘錄 4 《中華本草》·地菍 4.1 出處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地菍的別名 4.5 來源 4.6 原形態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性狀 4.10 化學成份 4.11 性味 4.12 歸經 4.13 功能主治 4.14 地菍的用法用量 4.15 註意 4.16 各家論述 4.17 摘錄 5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地菍的方劑 2 用到中藥地菍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地菍 1 拼音

dì niè

2 《中醫大辭典》·地菍

地菍為中藥名,出自蕭步丹《嶺南采藥錄》[1]。

2.1 地菍的別名

地茄、地稔、地石榴[1]。

2.2 來源及產地

野牡丹科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的全草[1]。分布江西、福建、廣西、廣東等地[1]。

2.3 性味

甘、微澀,涼[1]。

2.4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1]。

1.煎劑噴喉、滴鼻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1]。

2.治腸炎,痢疾,消化道出血,肺膿瘍,尿路感染[1]。

3.治痛經,產後腹痛,血崩,帶下,盆腔炎[1]。煎服:9~15g(鮮品30~60g)[1]。

4.治外傷出血,癰腫疔瘡,蛇咬傷[1]。鮮品搗敷[1]。

2.5 化學成分

葉含鞣質7.4%[1]。根含酚類、鞣質、糖類、氨基酸[1]。

2.6 藥理作用

本品煎劑在體外對傷寒、痢疾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3 《全國中草藥匯編》·地菍 3.1 拼音名

Dì Rěn

3.2 地菍的別名

地茄子、地蘭子、地石榴、鋪地錦

3.3 來源

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以全草或根入藥。秋季采根或全草,洗凈曬幹。

3.4 性味

甘、澀,平。

3.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補血止血。用於預防流行性腦脊髓寞炎,腸炎,痢疾,肺膿瘍,盆腔炎,子宮出血,貧血,白帶,腰腿痛,風濕骨痛,外傷出血,蛇咬傷。

3.6 地菍的用法用量

幹根或全草1~2兩。

3.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4 《中華本草》·地菍 4.1 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4.2 拼音名

Dì Rěn

4.3 英文名

Twelve stamen Melastoma Herb, Herb of Twelvestamen Melastoma,Twelve stamen Melastoma

4.4 地菍的別名

山地菍、地茄、鋪地錦、地吉桃、地葡萄、地紅花、金頭石榴、地石榴、鋪地菍、紅地茄、落地菍、地菍藤、矮腳補翁、杜茄、土地榆、小號埔淡、鋪地粘

4.5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采收和儲藏:56月采收,洗凈,除去雜質,曬幹或烘幹。

4.6 原形態

矮小灌木,高1030cm。莖匍匐上升,逐節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葉對生;葉柄長26mm;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長14cm,寬0.83cm,先端急尖,基部廣楔形,全緣或具密淺細鋸齒;基出脈35條。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基部有葉狀總苞2;花梗210mm;花5數,花萼管長約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圓錐狀,有時23簇生,裂片披針形,長23mm,邊緣具刺毛狀緣毛,裂片間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紅色,鞭狀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長1.22cm,寬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緣毛;雄蕊5長5短,長者藥隔基部延伸,彎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藥隔不伸延,藥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壇狀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縊縮,內質,不開裂,長79mm,直徑約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4.7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叢中,為酸性土壤常見的植物。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4.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耐旱。生長適且溫度為2530℃。壹般土壤均能種植。低窪積水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79月果實分批成熟,選擇第壹、二批飽滿的果實,搓去果皮,洗凈,將種子稍晾幹後,立即播種。直播,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每穴播810顆種子,覆土2cm,澆水。

田間管理 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定苗,每留45株,定苗後至封行前,每年追肥4次,春、夏、秋季追施人糞尿或復合肥,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堆肥。每次追肥後進行培土。

4.9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四棱形,多分枝,長1025cm,直徑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縱條紋,節處有細須根。葉對生,深綠以,多皺縮破碎,展開後呈卵形或橢圓形,長14cm,寬0.83cm,僅上面邊緣和下面脈上生極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氣微,味微酸澀。

4.10 化學成份

本品葉含鞣質7.40%[1]。

4.11 性味

味甘;澀;性涼

4.12 歸經

歸心;肝;脾;肺經

4.13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主高熱;肺癰;咽腫;牙痛;赤白痢疾;黃疸;水腫;痛經;崩漏;帶下;產後腹痛;瘰癧;癰腫;疔瘡;痔瘡;毒蛇咬傷

4.14 地菍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用量加倍;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4.15 註意

《閩東本草》:孕婦忌用。惡麥冬、硫黃、雄黃。

4.16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葉,煎水,洗疳痔熱毒、麻疥爛腳、蛇傷。

2.《陸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宮出血,痢疾,瘡癰潰爛紅腫。

3.《閩南民間草藥》:清熱解毒,後血消疝。治赤白痢,產後腹痛。

4.《閩東本草》:治痛經,崩帶,血痢,痔痿,風疹,疝氣。

4.17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