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最古老的地理著作
概說
《山海經》是壹部古老的地理書籍,記載了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全書現存十八篇,包括《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五篇。《山經》壹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篇下又分若幹節。
《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相關的神話資料。
該書成書年代雖然久遠,但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
故事錦囊
《山海經》不僅記載了古代壹些重要的山川地理,各地的風土人情,同時也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有些傳說甚至到了荒誕的地步。
《海外經》裏提到了壹個“貫匈(胸)國”。生在這個國家裏的人從胸到背都有“竅”,就是壹個圓圓的洞,這個大洞是怎麽來的呢?據後來的《淮南子》解釋:上古時期,大禹治水期間曾在會稽大會天下,防風氏無故遲到,大禹把他處死了。洪水平息後,大禹做了國君。他派使臣範成光駕著兩條龍到各地巡視。壹次來到南海,經過防風國的時候,防風國的兩個臣子因為大禹殺了他們的君主,壹直懷恨在心,看到大禹的使臣駕龍經過,怒上心頭,彎弓搭箭,颼地壹箭射了去。但是這壹箭沒有射中,兩條龍轉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兩個臣子知道惹下了大禍,他們覺得與其被抓去砍頭,還不如自殺。於是兩人拔出短劍,對著自己的胸口捅了個大洞,倒地而死。大禹知道後,敬重他們的忠義,派人去為他們拔出了短劍,並在傷口上塗了不死藥。他們雖然又活了過來,但是胸上那個洞卻無法復原了,並且遺傳給了子孫後代。貫匈國人胸口上大洞雖然看上去不很雅觀,卻頗為實用。那些尊貴的人如果不願走路,把衣裳脫掉,找上兩個差役和壹根竹杠,當胸壹貫,擡起來就可走,既平穩,又方便,這比起坐轎子省事多了。
《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荒誕的奇談怪說,就連司馬遷都說:“《禹本紀》(已佚古書)、《山海經》所有怪物,余(我)不敢言之也。”但這些並沒有影響人們閱讀《山海經》的興趣,反而激發起了更強烈的好奇心。自從古代時,很多人學習和研究《山海經》,漸漸形成壹股潮流。
知識庫
《山海經》選摘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①。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②,是為楓木。
◇註釋
①楓木:指楓香樹,葉子像白楊樹葉,圓葉而分杈,有油脂而芳香。
②桎梏(zhìɡù):古時刑具,指腳鐐手銬。
◇譯文
有座山叫做宋山,山中有壹種紅顏色的蛇,名叫育蛇。山上生長著壹種樹,名叫楓木。楓木是蚩尤所丟棄的刑具,這些刑具後來變成了楓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