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書》記載了漢高祖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為富國強兵、規範市場、抑商助農所使用的壹切手段。
由於漢代工業制造水平低下,交通運輸能力落後。秦朝遺留下來的硬幣很重,流通不方便。漢朝為了節約成本,允許私人鑄幣,這樣國家就省去了鑄幣的人力財力投入。
秦朝鑄造的錢幣特別重,生產出來的錢幾乎等於面值,造假者無利可圖。與此同時,私人鑄造的秦朝硬幣是嚴格禁止的。漢高祖建立漢朝後,為了方便貨幣流通,將前朝的12銖改為銖錢,同時放開鑄幣權限,讓百姓也可以自己鑄幣流通,市場頓時活躍起來。
本來是好政策,但是商人投機取巧的本性使得貨幣大量湧入市場,造成貨幣的真實購買力下降,也就是貶值。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因為政策有利可圖,他們會想盡辦法獲取最大利益。但當時沒有經濟學這樣的說法和理論支撐,人們就是不理解。
市場自下而上的自動調節會帶動更多的人從事貨幣的制造,因為鑄造貨幣的成本遠遠低於其流通價值,從而產生利潤。在陸地上,曾經從事農業的人們紛紛加入采礦業,進入造幣業。
如果從事土地生產的人少了,市場就會出現供應短缺,聰明的商人或者警惕性高的人就會發現囤積居奇可以獲利,導致市場價格飛漲。
從高祖劉邦到文帝、景帝,朝廷的主流文化是崇尚節儉的,從朝廷到地方都是節儉樸素的。法院甚至發布禁令,遏制商人的奢侈行為。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在稅負降低的情況下,漢朝還放開了官銜的價簽;如果想免徭役,也可以捐錢抵充,甚至犯了罪的罪犯也可以交糧賠罪。
從漢初開始到漢武帝之前的70多年,國家沒有發生戰爭,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災害。人民豐衣足食,這是國家休養生息的結果。
到漢武帝時,朝廷的糧倉堆滿了陳糧,國庫裏的錢堆積如山。有著宏偉計劃的漢武帝輕而易舉地發動了這場戰爭。從此,潘多拉魔盒被重新打開,吃人惡魔重返人間。
因為戰爭,國家壹邊的財富捉襟見肘,而另壹邊的商人卻是富可敵國,奢侈無度,普通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漢武帝想了很多辦法,啟用了很多人才管理財政和農業。基本上是國家與民爭利,所以改善不明顯。市場壹放就活,壹關就死,法院財政收入沒有明顯改善;每壹次經濟法令的變化,最後吃虧的都是窮人和農民;其實商人受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有商品流通,市場波動可以獲利。
因為政策有漏洞,國家幅員遼闊,交通不發達,地區差異大,為商人謀利提供了便利。這種行為其實是自下而上的,受市場行為影響而自動產生的。因此,如果國家制定的自上而下的政策與市場不匹配,短期內可能會看到明顯的效益,但很難有長期的效果。
這種情況下,只有壹個人出現,問題才能圓滿解決。這個人就是桑弘羊。用現代經濟學的話說,這個人應該是壹個非常了解經濟規律的大師。
因為漢朝可以花錢捐官買官,很多富商都捐官做官,所以出現了很多官商分開做生意,互相競爭,或者串通起來哄擡物價,從中漁利。同時運輸成本極高,國內部分地區上繳中央的財產甚至不夠支付運輸成本。
針對這種情況,桑弘羊想出了壹個好辦法,就是穩定價格法。
各縣都有縣級以上的鹽鐵官,各地每年征收的貢品或貢品,都轉換成當地的土特產,在商人收購時以昂貴的價格運到其他需要這些物品的地區,再變成現金上繳國庫。
同時在首都設立平準官,接收全國各地運來的貨物,運費由國家支付。這類商品在市場貴的時候拋出調節市場價格,不讓價格漲得太高;市場價格低的時候,國家大量收購,防止價格跌得太低,避免低價傷農的現象。想壹想,這種方法今天還在用嗎?
隨著漢武帝接受這壹經濟政策的實施,商人獲取暴利的途徑逐漸減少,許多商人重新回到農業生產,重新成為農民。因為這個政策的實施,很多商人謀取私利的機會被堵死,所以漢朝很多貴族或者商人對桑弘羊恨之入骨。有壹年,壹大早就有了禍事,居然有人說桑弘羊要被煮熟了,所以要下雨,因為他指使官員在市場上做生意,有傷風化,怒上青天。
實際上,桑弘羊的平準政策是符合市場規律的。這種行為是國家對市場幹預最少的,主要是讓國家手段發揮調節作用。它允許不同的縣在通過官方運輸渠道出口糧食時交換所需的貨物,而無需事先的國家幹預或行政調整,因為市場的無形之手壹直在調整。缺糧的縣,糧價自然會高;壹個糧食多的群體,自然會主動把糧食運到那裏去賺錢,這可能是最早有記錄的市場調整。
司馬遷不贊成桑弘羊的平準政策,因為他也認為當官經商不是好事。事實上,朝廷的政策確實充實了漢朝的國庫。司馬遷認為,人要靠仁義禮義來克制自私自利,趨利避害。但他不懂市場這個重要因素的概念,這不能怪他,因為經濟學的概念也出現在現代科學中。
其實司馬遷雖然不認同也不喜歡桑弘羊,但是在當今社會,很多國家在經濟上壹直在使用他的平準策略,比如糧食儲備政策,外匯政策,農業補貼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經濟理論而言,人類歷史並沒有太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