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詞的片段叫什麽?
在詞語的段落指稱中,用“片”來補充“片”是很常見的。壹個詞段為什麽叫“篇”?幾乎無壹例外,很多評論者都認為“篇”就是“邊”或其古字“不”(據廣韻?6?1行韻:“嘿,周野。”)省寫,意思和“時代”壹樣,壹首是壹次,意思是音樂已經演奏過壹次了。(參見夏《唐宋詞鑒賞》,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第1980頁,第131頁;周篤文《宋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0頁;(楊文生《詞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3頁;《劉耀民詞與音樂》,雲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286頁;施蟄存《詞名詞釋義》,中華書局,1988,第51頁;常國武《宋詩新選三百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第560頁等。)給人的感覺總是很牽強。因為可以非常肯定地說,“片”字本身並沒有“邊”字在這種語境下可能具有的雙重含義(或作為段落名稱,指音樂和相應歌詞可以暫時停止的段落,如陳濤的《西川座上聽金無雲唱》和“欲以酒多唱,歌在益州第三回”;或者作為量詞,表示樂曲和對應的歌詞從頭到尾唱壹遍,如李益的《北上參軍》,“天山雪海寒,笛子奏遍難”。),以及“篇”和“邊(龍龍龍)押韻相似,根本不存在同源借用關系,也不存在“邊”字(龍)”簡化為“篇”字。筆者認為,“片”所指的詞段應該來自雙音詞的結構形式,與音樂意義上的“變”無關《說文》?6?1電影部》雲:“電影,判官木也。"段玉裁註:"判,師。“它延伸到壹半,而壹切又分成兩塊,那麽那件玉器呢?6?1電影系有雲:“電影,半也。“按照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發展的通常邏輯,詞語的切分應該從‘雙音’(分為兩段的詞語)開始,然後才有‘三疊’和‘四疊’的詞語。壹個雙音詞的兩段,字數相同或幾乎相同,各占全篇的壹半左右,故稱“篇”,稱為前篇、後篇或上下篇。這可以從前人雙音詞的兩段來指“上半部”和“下半部”(如陳廷焯評譚仙《梁祝》【庭院深深】,“上半部妙,下半部極痛”,徐昂肖《詞綜夫婦評》稱韋莊《清平樂【南春愁】)。按:按作者的理解,三折、四折的話每段只占整篇的三分之壹或四分之壹,不到壹半,不能稱之為“篇”。吳的理論恐怕是基於“片”即“半”的本義。)這個觀點是被證偽的。當然,今天我們也不必過分拘泥於“片”字的本義,因為復音詞中的片(半)無論如何還是整個詞(段、節)的壹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與三疊、四疊詞的段落是壹致的,所以“片”同時具有“片段”的意義。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將三疊四疊詞的段落按排列順序分別稱為第壹、中、末篇或第壹、二、三、四篇是合乎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