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朝鮮族高姓的由來

朝鮮族高姓的由來

高氏源自山東 齊國最高上卿

高,是發源於山東的壹個古老姓氏。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周代的齊國,有國、高二公,世代都是齊國地位最為崇高的上卿,他們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是齊國的壹切大小事務,都必須經過他們二人的最後決定。這就是《左傳》註解上所說的:“國子、高子,天子所命,為齊守臣,皆上卿也。”

這個在兩三千年前便已聲名響亮的姓氏,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討論到高姓的姓源,真是頭緒眾多,壹言難盡,因為,過去五千年以來,組成這個大家族的分子,至少在四五支以上,堪稱“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

先談周代在齊國神氣非凡的那壹支高氏,關於他們的姓氏來源,是見諸《廣韻》所記載的:“齊太公之後,食采於高,因以為氏”;以及詳載於《通誌氏族略》的:“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亦為高氏。”

高氏這個大家族的另外幾支組成分子,就有確實的文獻和資料可稽了,計有《北齊書》上所記載的:“文宣帝賜元暴安,元文遙皆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其父為高氏所養,因從其姓”以及明載於《魏書》的“後燕慕容雲之祖和,自雲高陽氏之後,故以高為氏”。

另有在不計其數的姓氏之中,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姓,為數也不少,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依照後世的考證,高車氏是“九姓回鶻種類入中國者,後魏有高車或如”;高堂氏是“齊卿高敬仲食采於高堂,因氏焉”;高陽氏大家都很熟悉,是上古顓頊帝的姓氏,其後亦有以高陽二字為姓者,《呂氏春秋》上即有壹位古辯士高陽¤;高陵氏則為“秦昭王弟封高陵君,其後因以為氏”。這些復姓,長久以來十分少見。

長久以來百花似錦,滿園芬芳的學界文壇,是人傑出智慧的最佳說明,其中,高姓園丁的耕耘血汗可真不少,譬如,漢代就有世傳魯詩的高嘉、高容、高詡祖孫三人;傳《傳禮書十七篇》,歷數傳而至戴德、戴聖,使後世言禮者多宗之的高堂生,以及著有《孝經解》,並註《戰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的學者高誘等。

此外,像唐代的高適,不但歷任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顯達異常,而且為詩骨力蒼老,才思奇縱。高啟,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北郭十友”之壹,曾經參加《元史》的編纂工作,並以雄渾的詩名而著稱;嘉靖年間的高武,在傳統醫學上,久享聲譽,他所傳的針灸之術,已成為醫學上極其重要的壹個部門;清代的高其佩,在傳統畫壇上的名氣人人皆知。

從上面壹連串閃耀著光芒的名單,任何人壹望而知,過去數千年來,高氏的名氣有多大,多響亮!

源流與遷徙

高氏源遠流長。古有“高陽世胃,渤海家聲”。古籍中最早出現的高姓人物是“始作屋”的黃帝臣高元。高姓原出姜姓。炎帝生於陜南渭水支流姜水,因而得姓姜。周初武王封姜尚(字子牙)為齊侯,號太公。太公六世孫齊文公姜赤,他有壹子封於高邑(今山東禹城),以封地為姓。公子高之孫姜傒被周天子任為齊國上卿,掌軍權,與管仲合作稱霸中原,立下大功。高傒去世後子孫世襲齊國上卿,與田氏同為顯赫貴族。戰國時田代齊,高氏族人多遷至魯、燕發展。高傒26世孫高洪,任東漢渤海郡太守,後裔十分興旺,因此高氏郡望為渤海郡(今河北霸州市)。南北朝時相繼任丞相的高歡、高澄父子控制了東魏軍政大權,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國齊王的身份接受魏帝的禪位,成為北齊王朝君主,由此高氏進入鼎盛階段。後北周打敗北齊後高氏有所衰弱。此後渤海高姓主流是高歡堂弟高嶽壹族。唐朝以前高姓壹般在北方發展。唐末黃巢起義後,淮南西路光州固始人高綱避亂遷入江南福唐郡(福州懷安縣),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授以從政郎。南宋時福州寧德高鋼後裔高頤中進士,任永州東安知縣,其子高曠定居於邵武,隨宋朝大理學家朱熹講學於武夷精舍。高曠子高潭生三子:嶷、嵬、岐。高嶷徙漳州。高嵬中進士居邵武,生三子:文昭、文輝、文章。高文輝因宋末元初兵亂遷居寧化石壁村千家圍,有子十郎,號作岐,為高姓67代。十郎高作岐於元朝元貞二年(1296)遷上杭縣勝運裏曹田鄉開基(今藍溪曹田村)。十郎即為上杭高氏始祖。追索起來,上杭高氏屬唐末高鋼的後裔。另有壹支北宋時隨宋太祖、宋真宗征戰、官至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的高瓊族人,因逃“青苗債”由山陰遷漳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