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春秋時都有哪些國家?

春秋時都有哪些國家?

巴國,邶國,蔡國,陳國,楚國,郕國,曹國,鄧國,虢國,耿國,霍國,滑國,黃國,鄶國,紀國,江國,晉國,莒國,夔國,梁國,魯國,羅國,六國,呂國,蓼國,齊國,杞國,芮國,鄀國,申國,宋國,舒國,遂國,宿國,譚國,滕國,衛國,魏國,溫國,吳國,息國,弦國,邢國,許國,須句國,薛國,虞國,庸國,陽國,越國,鄫國,鄣國,鄭國,邾國,宗國

其中實力比較強大的有:

1.齊

是在今山東省北半部發展起來的國家,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臨淄鎮北),是東方的大國。桓公時(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內政,得以“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先後吞並了譚(今山東歷城西北)、遂(今山東肥城南)、薛(今山東微山東北)、牟(今山東萊蕪東)、夷(今山東膠縣東北)、東萊(今山東黃縣至榮城壹帶)等國家及部落,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管仲雲:“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今山東臨朐),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又《管子》稱:“泰山之陽,魯也;泰山之陰,齊也”。說明齊桓公時齊國疆域的範圍,東臨海,西瀕古黃河,南至臨朐,北達鹽山,而與魯以泰山為界。略有今山東的東北部,兼涉河北省的東南部。

2.晉

崛起於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稱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後遷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晉獻公時(前676-651年)積極向外拓展,先後向西兼並了耿(今山西河津南),並占領黃河以西的壹些地方;向北兼並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向南吞並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陸)、虢(今河南陜縣)等國;又打敗北狄,戰勝驪戎,於是南據河南崤(崤山)函(函谷關)天險,西及河西與秦接境,北與狄為界。及文公時(前636—628年),因興兵勤王,周襄王賜以南陽的陽樊、溫、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濟源、武陟壹帶),並東奪鄭之虎牢、衛之殷墟及魯國地等,勢力又侵入山東,疆域更見擴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陜西東部和山東的西部,縱橫跨今五省境。

3.秦

本是關中地區的西方小國。初都四犬丘(又稱“西垂”,在今甘肅禮縣東北)。憲公二年(前714年),遷平陽(今陜西寶雞東陽平村)。武公十年(前688年),征服邦(今甘肅天水)、冀戎(今甘肅甘谷東南)。次年,在杜(今陜西長安東南)、鄭(今陜西華縣)設縣。德公時(前677-676年),遷都於雍(今陜西風翔南)。秦在與西方戎族戰鬥中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前659—621年)時,向東吞並了鄰近的芮(今陜西華陰東北)和梁(今陜西韓城南)兩個小國,將領地擴展至黃河西岸,後又轉而向西發展,戰敗西戎,“益國二十,開地千裏,遂霸西戎”,成為西方最強大的國家。其疆域大致東距黃河潼關,南臨秦嶺,西及隴西,北抵平涼、涇川、延安附近。略有今陜西省中、北部及南部的壹部分,兼涉甘肅的東部,其地遠不及楚、晉遼闊。

4.楚

是在江漢流域興起的大國,初都丹陽(河南西南部丹、浙二水會合處),春秋時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復遷於部(今湖北宜城東南),號為鄢郢。時國力漸盛,先後吞並了申(今河南南陽北)、鄧(今湖北襄陽西北)、息(河南今縣西南)、江(今河南羅山西北)、黃(今河南潢川西北)、徐(今江蘇泗洪南)。蓼(今河南固始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國和群舒(今安徽桐城、舒城、霍山、廬江等地)、百濮(今湖南沅、湘之間)、淮夷(今江蘇沭陽以南、洪澤湖東北)諸部,統壹了江漢及淮河流域。其疆域約包有今湖北全省,北至河南南部,西至陜西東南部和四川東部,東到江西、安徽,兼有江蘇西南壹小部,南面不越過洞庭洞,地跨七省,成為春秋土地最為廣闊的南方大國。

5.吳、越

是以後興起於長江下遊及錢塘江流域壹帶的國家。吳壹稱句吳,都於姑蘇(今江蘇蘇州)。春秋初本是楚屬國,壽夢統治時期(前585—561年)逐漸強大,和晉國交通,後來蠶食楚領土,成為楚國勁敵。疆域約當個江蘇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壹部,北至淮、泗,南臨太湖流域今浙江嘉興、湖州等地,都是吳國領土。越位於吳國南方,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初時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壹小部。公元前473年滅吳後,盡有吳故地。後北會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縣),並遷都於瑯邪(今山東膠南西南瑯玡臺)。其地擴展至今山東南部,成為東南最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