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秦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壹年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
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
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漢書·藝文誌》縱橫家有《蘇子》31篇,早佚。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遊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壹篇不見於現存傳世古籍。
2、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
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壹年後去世。
3、陳軫
陳軫,戰國時期縱橫家、謀士。許多成語,從他而來,比如畫蛇添足、卞莊刺虎。陳軫憑借口舌之利,為齊國擊退楚國大軍。甚至張儀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強大的秦王,也經常聽他的主意,甚至還因此大敗敵國。
4、晏嬰
晏嬰,字仲,謚平,也稱晏子。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齊國大夫。他是壹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
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後期壹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壹書,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敢於犯顏直諫,糾正國君的錯誤,提倡節儉並且自己能身體力行。
靈公,莊公、景公三帝,均在齊國為官,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5、酈食其
酈食其(?~公元前203年),陳留縣高陽鄉人。少年家境貧寒,好讀書,只得當了壹名看管裏門的下賤小吏。但是盡管如此,縣中的賢士和豪強卻不敢隨便役使他,縣裏的人們都稱他為“狂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項梁起義,食其隱匿不出。
靜觀時局發展。劉邦兵臨陳留,訪求當地豪傑,食其乃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得到大批軍糧。劉邦封食其為廣野君,出使各國諸侯;以其弟酈商為將,進攻秦朝。秋,兵臨武關,食其勸秦將歸降,不戰而下武關,劉邦攻入鹹陽,秦朝滅亡。
在楚漢兩軍相持苦戰難解難分情勢被動的局面下。他建議漢王奪取滎陽,占據敖倉,獲得鞏固的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又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歸漢,齊王乃放棄戰備,以七十余城降漢。漢王四年戊戌初(公元前204年11月)。
漢將淮陰侯韓信嫉妒食其之功,發兵襲擊齊國。齊王田廣認為被騙,乃烹殺酈食其,時年約六十有五,墓在雍邱(今河南省杞縣)。
6、毛遂?
毛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為“平幹八景”之壹,稱之為“毛遂高峰”。?由政府撥款重新修砌了墓冢,豎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