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沒有過年的資料

有沒有過年的資料

概述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壹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

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代有壹種怪獸,頭釘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壹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拜年的歷史發展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壹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壹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壹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嶽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的形式

壹是拜家裏長輩。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初壹或初二必須到嶽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壹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壹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壹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壹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壹抱拳說:"恭禧發財"、"壹順百順",在屋裏坐壹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的講究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每逢春節,通過拜年這壹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壹要素。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壹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壹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壹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禮物也應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壹束鮮花,送上壹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禮物還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壹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此外還應註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制作壹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拜年時,鄰裏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壹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壹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壹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壹曰貴無極*人,住大學士牌樓;壹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裏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壹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很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壹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

這段文字揭示了當時的壹種社會心態。除了拜親友是由於實心實意,余則大打折扣。官場往來,出於應酬,講究點的人家,各家門前貼壹紅紙袋,寫“接福”二字,為放置“飛帖”之用。所謂望門投剌(送名片),有點像現今街上奉送小廣告似的,順手給壹份,不問是否交往,與其說“心到神知”,不如說“有壹搭無壹搭”,所以就休怪看門人“卻人不納”、“閉門不納”了。最辛苦的要算那些跑官的人了,雖說按理應向父母先拜年,為仕途計,得往後靠,先給有職有權的“大人”磕頭要緊。

明朝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述道:“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剌,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門,則皆卻人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結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還。三四日後,始暇拜其父母。”

春節裏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壹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各地的拜年習俗

海南人--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不壹樣,有的地方是初壹二來拜年,初三四來無味,有的地方卻是初壹不能上人家裏拜年。拜年的禮品,壹般有柑桔或禮品中夾桔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壹年回娘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壹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兒女婿給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壹天,家中其他人(特別是長輩)都得在家,接受拜賀。嶽父嶽母得準備豐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壹些地方叫“炒考”,即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幹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壹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陜北人--拜年是尊老敬賢的傳統習俗,在陜北至今流傳著。拜畢天地、財神、廟神、祖宗,則要向長者拜年。兒孫輩登門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拜過年,兒孫們坐在炕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早已準備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棗等食品端出來,讓晚輩們品嘗,並給孩子們壹些錢幣,這些錢幣是壓歲錢,也是賜福錢。舊時,用銅錢,則挑選最好的銅錢給孩子們。現在,則早在銀行兌換壹些嶄新的錢幣給孩子們。孩子們高高興興地接過長輩的錢,歡歡喜喜地吃著糖果、瓜子、油炸炸之類,長輩們看著晚輩生龍活虎的情態,也歡樂無比。開門喜,出門喜,處處歡喜。吃過飯後,村人互相見面,也要拜年問好。拜年的方法是輩分小者、年齡小者向長輩、長者作揖,問其康健或輕松,長輩、長者也回敬壹揖,並致以問候。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這幾天,是拜年的日子,村子裏的人互相拜年後,得向嶽父、舅舅、姑姑、姨姨家拜年。隨著時代的變遷,拜年的習俗也日趨簡單了,孩子們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時尚有叩頭作揖的,給鄰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村人鄰居相見,也不說康健、輕松之類的問候語,而改為“新年好!”“過年好!”等時新語言。語言雖然變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沒有變。

精典拜年詞

新春佳節到,我把福來祝,好運天天交,生活步步高,彩票期期中,打牌次次贏,口味頓頓好,喝茶口口香,日子天天爽

祝您新的壹年好運正在聯通,真情永不移動,煩惱不在服務區,背運永遠停機。

新的壹年開始,祝好事接2連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顏6色,7彩繽紛,偶爾8點小財,煩惱拋到9霄雲外!請接受我全心全意的祝福。祝新年快樂!

祝您在新的壹年,擴大感情內存,增加銀行線卡,打開心情光區,刻錄美好時光,下載壹切幸福!

願妳抱著平安,擁著健康,揣著幸福,攜著快樂,摟著溫馨,帶著甜蜜,牽著財運,拽著吉祥,邁入新年,快樂度過每壹天!

壹直很想跟妳說,但不知妳會不會覺得我太心急-我又怕被別人搶先壹步,所以我決定鼓起勇氣,告訴妳-新年快樂

我以涮羊肉的溫暖,水煮魚的熱烈,白灼蝦的鮮美,咕老肉的甜蜜,拉條子的寬廣,發面餅的博大,向妳表示真誠的祝福,祝妳新的壹年,快樂幸福!

常面對壓力表示工作不差!常洗洗涮涮表示有個好家!常被人請飯表示還有身價!常有人約會表示年齡不大!常收到信息表示有人牽掛!誠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祝新的年壹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讓我這份祝福跨過重重高山,掠過臭水溝闖過紅綠燈,跳過大馬路竄過小胡同,閃過賣冰棍的老太太,鉆進妳耳朵裏:春節快樂!

新春到,祝君:百事可樂,萬事芬達,天天娃哈哈,月月樂百氏,年年高樂高,心情似雪碧,永遠都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