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入則孝》的教學反思

《入則孝》的教學反思

 作為壹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壹,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麽寫的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入則孝》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入則孝》的教學反思1

 我首先給孩子們進行範讀,然後再播放動畫課件讓學生逐句重復念,逐漸反復的熟讀,再慢慢的再給孩子們講解句意。復習時,我采用全班背誦、分組背誦、男女生比賽背誦等形式。接下來,我以百家講壇於丹老師講的故事《大樹》的故事讓學生深入理解父母是如何的為我們付出。學生對“孝”有所領悟,但是還處在朦朧中,對為什麽要孝敬父母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潛意識中父母為他(她)們所做的壹切都是應該的,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知道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激發學生從內心去感恩生養他的父母。之後,我又講了《烏鴉反哺》和《羔羊跪乳》的故事。進壹步使學生去感恩父母,讓他們明白動物尚能如此,更何況乎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人類呢?

 我對這節課程進行了總結:作為未成年的學生從小就要樹立“孝敬父母光榮,不孝敬父母可恥”的榮辱觀念和人倫意識。孝敬父母不能流於形式和表面,要從思想情感上去尊敬父母、熱愛父母,理解父母、慰籍父母。還要關愛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跟父母壹樣關愛我們,他們年老了,行動不便了,我們更要獻上壹片愛心。心中有了對父母的愛,自然就會愛老師、愛同學、愛他人、愛家鄉,愛祖國。

 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我對《弟子規》的認識還很膚淺,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以《弟子規》為抓手,深入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用古典文化的精髓來教育學生,浸染孩子美好的心靈,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平時多收集些教學資料,多學些專業知識,多和同事們交流教學經驗以豐富自身修養。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讓孩子們開開心心學國學。

《入則孝》的教學反思2

 今天我上了壹節弟子規課,這是我們學校本學期才開設的國學入門課。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和文化內涵,最能啟迪心智,陶冶性情。課前,在課文理解以及教具準備上,我都做了精心的準備。

 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和孩子們談話使他們感受老師的的親和力,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當談到“誰是妳們最敬愛的人?”時,大部分孩子都談到了自己的父母親。這真是讓人欣慰的事。父母親為我們付出了那麽多,的確是我們最應該尊敬的人。接著,我讓他們欣賞閻維文演唱的《母親》。在歌聲中感受偉大的母愛。我緊接著反問:“父母這樣的為我們付出,我們應該怎麽樣對待他們呢?”引出新授內容——“入則孝”

 動畫課件讓學生逐句重復念,逐漸反復的熟讀,再慢慢的再給孩子們講解句意。復習時,我采用全班背誦、分組背誦、男女生比賽背誦等形式。接下來,我以百家講壇於丹老師講的故事《大樹》的故事讓學生深入理解父母是如何的為我們付出。學生對“孝”有所領悟,但是還處在朦朧中,對為什麽要孝敬父母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潛意識中父母為他(她)們所做的壹切都是應該的,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知道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激發學生從內心去感恩生養他的父母。之後,我又講了《烏鴉反哺》和《羔羊跪乳》的故事。進壹步使學生去感恩父母,讓他們明白動物尚能如此,更何況乎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人類呢?課程在《父親》這首優美的旋律中漸漸拉下了帷幕,我對這節課程進行了總結:作為未成年的學生從小就要樹立“孝敬父母光榮,不孝敬父母可恥”的榮辱觀念和人倫意識。孝敬父母不能流於形式和表面,要從思想情感上去尊敬父母、熱愛父母,理解父母、慰籍父母。還要關愛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跟父母壹樣關愛我們,他們年老了,行動不便了,我們更要獻上壹片愛心。古語雲:“愛由親始,親親而仁民”,“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中有了對父母的愛,自然就會愛老師、愛同學、愛他人、愛家鄉,愛祖國。

 課下,壹些同仁們給了我壹些建議如下:課堂氣氛有待提高,應該在多媒體的.基礎上采用更多樣的形式,比如訪談、聯系實際討論……等等。國學是應該註重讀的課程。首先很感謝同仁們提出的寶貴意見。我想: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我對《弟子規》的認識還很膚淺,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以《弟子規》為抓手,深入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用古典文化的精髓來教育學生,浸染孩子美好的心靈,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平時多收集些教學資料,多學些專業知識,多和同事們交流教學經驗以豐富自身修養。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讓孩子們開開心心學國學。

《入則孝》的教學反思3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壹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壹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裏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並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壹百多年的社會的動蕩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幹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

 或許,對***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壹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壹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壹出生就已經有壹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壹個人有壹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壹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壹份感恩之心,目空壹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壹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