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識,就是練學識,沒有學識談不上智謀水平,因為識多才智多,智生於識,智多才謀多。足智多謀,這是中國說的成語。只有學識多,才能夠生成智慧和智謀。如果妳沒有壹定的知識,沒有壹定的見識,寄希望於急中生智,這種“急”生不出智來,只能生出汗來。人們經常說“眉頭壹皺,計上心來”,這是有學問的人才能做到的。沒有學問的人,眉頭壹皺,只能愁上心來。練識需要做到:
(壹)善於積累知識知識是智慧的海洋,是智謀的土壤,是智謀者生成奇謀良策的“基礎工程”。任何智謀,無壹不是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以及思維科學知識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等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綜合運用和體現。從歷史上成功的計謀方略可以看出,奇謀良策的生成,無不源於豐富的知識。知識轉化為智慧,由智慧生成智謀。從這個意義上說,智謀者正是以知識為“誘發劑”,通過豐富的聯想,抓住知識與實踐之間的本質聯系,誘發而產生奇謀良策。事實也證明,知識越豐富,為生成奇謀良策提供的土壤和種子就越多。歷史上著名的智謀家無不是學識淵博之士。被舉世奉為“兵聖”的孫武,就是壹位大智謀家,其留給後世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壹,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經典。就目前考古文獻中被認定確為孫武所著兵法而言,內容豐厚宏富,思想博大精深。從其篇目,即可窺見其涉及內容之廣博:九天、九地、九處、九奪、十中、十發、十問、十陣、十官、南北、方面、明暗、虛實、奇正、用間、計、謀、形、勢,等等。真是方方俱足、面面俱到,幾乎涉及所有的社會生活,從政治、經濟到軍事、外交,從天文、地理、歷算到人情、鳥獸,從兵器、裝具到陣法應變,堪稱古代的“軍事百科全書”,足見作者孫武具有淵博的知識。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兼智謀家曹操、諸葛亮都是集軍事、政治、天文、地理、文學於壹身的智謀大家。法國的軍事智謀巨匠拿破侖是壹位博覽群書、興趣廣泛的人,他對軍事史、哲學、數學、地理非常精通,在他經歷的幾十次戰役中,凝結著許多知識的結晶。俄國的庫圖佐夫之所以在智謀上有較深的造詣,還應得益於他的豐富學識,他懂得德、英等七國語言。大科學家阿基米德同時也是壹位智謀家。公元前218~201年,羅馬帝國屢次侵略位於地中海西西裏島上的敘拉古國。為了反抗侵略,敘拉古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多數青年男子戰死疆場,剩下許多老人、婦女和兒童。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也挺身而出,用他的知識和智慧給敵人以沈重打擊。他設計了壹種拋石機,能將很重的石頭拋到很遠的地方,當敵人進攻時,拋出的石塊淩空而下,把敵人打得狼狽不堪,倉皇而逃。壹天,烈日當空,侵略者又乘著帆船來攻,阿基米德把壹面打磨精細的金屬凹面鏡安放在城墻上,並且把凹鏡反射的焦點投到敵人指揮船的帆布上,因為船帆上塗有油脂,馬上就被凹鏡反射的焦點點燃了,船上頓時濃煙滾滾,敵人壹片驚慌,紛紛跳水逃命,失去了指揮的其他敵船,各自倉皇逃去。
我國春秋時期,齊桓公帶兵攻打孤竹,春往冬返,迷於歸途,博學多識的相國管仲提出:“老馬之智可用也。”於是放開老馬的韁繩,老馬果然把齊軍引出了荒漠。在部隊行軍途中找不到水喝,面臨渴死之難時,齊桓公召集大臣商議辦法,大臣隰朋說:“臣聽說螞蟻夏天居山之陰,冬天居山之陽,蟻穴附近必定有水,可令士兵到山南找蟻穴深掘。”部隊依計而行,果然找到了水,解救了全軍。以上這些事例,都說明了學識對於智謀的重要性。
我們再看看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幾個主力師師長的簡歷,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識的作用。第三機步師的師長布朗特少將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國家安全與戰略研究專業碩士,騎兵第壹師師長彼得森少將是工商行政管理碩士,第四機步師師長奧迪諾少將是核工程理學碩士和國家安全與戰略研究的碩士,而壹零壹空中突擊師的師長皮特裏斯少將更是持有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國際關系博士學位,曾任西點軍校國際關系教授。其實,在美軍軍官隊伍中,這些師長的學歷並不稀奇,據資料顯示,在30萬美軍軍官中,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就有10萬之眾,余者也都全部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當然,學歷並不能說明什麽,但其中所包含的知識和能力,還是很容易想見的。
(二)善於優化知識在各種不同的知識結構中,智謀型知識結構與其他類型知識結構相比,最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主體知識的具體內容上和對相鄰知識與邊緣知識的廣博精深程度上。智謀型知識結構的主體知識要求更加精深全面,相鄰與邊緣知識要求更加淵博豐富。事實上,領導者所必備的智謀型知識結構,並非壹個固定的模式,更不是壹成不變的框架,而是多層次的、發展的,呈現動態性、多樣性、整體性的結構體,每個人都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求他們博學,並不是讓他們達到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境界,這其實也是根本無法達到,而是要根據整體性原則,首先學習、掌握工作中最為有用的知識,以求建立起壹個雖不算最優卻相對最適用的知識結構。爾後,再將思維觸角向其他知識領域擴展,逐步達到博大精深,向最優過渡。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識結構,但是妳要足智多謀,深謀遠慮,就要使自己的知識結構適應於本職謀劃的要求。比方說,妳要想謀劃安邦治國大計,如果不熟悉歷史,不了解事件和多個戰略,妳就想自己以後可以救“三軍於水火,挽狂瀾於既倒”,這只能是空想。
提高智謀能力,究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諸葛亮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明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在軍事活動的領域內,指揮官職位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知識。如果職位較低,那麽需要的是壹些涉及面較窄而比較具體的知識。如果職位較高,那麽需要的是壹些涉及面較廣而比較概括的知識。”古今中外的智謀名家們無不以知識之淵博精深為要,建立起自己以專業知識為核心、以淵博的相鄰知識及豐富的邊緣知識為輔助的知識結構。可以認為,智謀的熱心者要提高智謀水平,就必須具有智謀型的知識結構。毛澤東堪稱壹代智謀雄才,從他的知識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廣博的社會、自然、思維、心理等知識中,淵博的政治歷史知識、精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豐富的文學知識等,是其知識結構的主要框架,而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中,尤其對古代智謀的研究最為精深。可以說,毛澤東的知識結構是最具統禦和戰略特色的智謀型知識結構。事實上,當哪壹級領導,應當有與哪壹級相對應的知識結構;幹哪壹行,應當有與哪壹行所相對應的知識結構。壹般說來,軍事領導不同於地方領導,黨的領導不同於行政領導,行政領導不同於企業領導,上級領導應優於下級領導,這是事物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1962年胡適先生留學日本時就提出:為文既要博大,又要精深。他把人的知識結構分為“廣博型”(像壹塊厚厚的磚)和“精深型”(像壹塊豎起的磚)。他主張,為學既要博大又要精深,像壹個等腰三角形。高與寬應該成比例。20世紀70年代有人提出來說,壹般的智謀人才的知識結構應該像“T”字形,壹橫壹豎的“T”,橫向代表寬度,縱向代表深度。現在看來,我覺得還不是非常準確,作為智謀人才的知識結構,應該像壹個“米”字形,“米”字是壹個十字,壹個中心線,然後向四面八方輻射,或者說還有壹個比喻,還可以像壹個“井”字形,中間這壹塊就是基本知識,然後向八個方向延伸開來。這種比喻只是說明智謀家應該有壹個科學的、合理的知識結構,這個知識結構是以基礎的社會科學知識、基礎的人文科學知識、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這三個方面為核心的,外圍緊接著就是各類相關的專業知識,以及各類的綜合性學科知識。對不同層次的智謀家,要求其具有不同的知識結構。越是高層次的智謀家,越要求其具有綜合知識,越要求有寬正面、大縱深的決策科學、領導科學、思維科學、戰略科學、創造科學等綜合知識。妳謀劃的內容如果是治國安邦的宏圖大略,妳就要研究、學習更多學問。如果妳是某壹個專業領域的領導者,就要求妳把這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學透。(三)善於活化知識所謂活化自己的知識,就是壹定要把我們在課堂上、書本上學的這些死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我們講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學立場,學觀點,學方法,學活,活學,還要活用。要在“活”字上下工夫。如果讀死書,死讀書,讀出來的條條就會像趙括談兵,貽笑後人。背了很多計謀,用起來卻是僵硬的、僵化的,這樣的人沒有不失敗的。以迂直為例。“以迂為直”,就要“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故意迂回繞道,避開敵方正面的重點防禦,由敵軍料想不到的路線進軍,而且還要以小利誘惑敵人,使敵人的註意力集中於正面,放松對非正面地區的防禦。從古至今,這種兵法被人們活學活用,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三國末年,魏國將領鄧艾率軍繞過姜維重兵防禦的劍門關,從崇山峻嶺中繞遠路,走陰平山谷小道直入江油關,攻陷蜀國,即是“迂”轉化為“直”的生動實例。有些知識看起來不起眼,但不知什麽時候就有用,有時甚至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今戰場上,老馬識途、草船借箭、撒豆成兵、火牛陣等鬥智用兵的史料,都能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劉伯承元帥是四川人,懂得彜民風俗,看起來好像與軍事無關,但在關鍵的時候卻起到了重要作用。1935年5月,中央紅軍在長征中進入彜民居住區,敵人運用“親而離之”的智謀,煽動、拉攏彜民與紅軍對立,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根據彜民習俗,同沽雞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友修好,挫敗了敵人的陰謀,紅軍順利通過了彜民居住區。
在積累、優化和活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善於捕捉知識。要向社會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家長學習,向朋友、同事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在環境中學習。愛學習的人,處處是知識,處處可以長見識;不愛學習的人,面對知識的海洋卻覺得枯燥無味。每壹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不合理應該想辦法使其合理;知識結構合理的也不是萬事大吉,高枕無憂,還要不斷進行補充和更新,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這樣才能適應變化急劇的客觀世界。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時移而事異,事異而情變,也就是說,客觀事物總是處在壹個不斷發展運動過程中,與其相適應,反映客觀事物的知識也在不斷發展運動之中。因此,任何壹個人知識結構的合理,只是相對的。在壹定時期內,壹定職務上是合理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職務的晉升,過去所學的知識就會老化,從而向不合理的方向轉變。作為指揮人員更是如此,因為戰爭領域是變化最快的領域,再加上指揮人員職務變動大的特點,如不及時更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就跟不上現代戰爭的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就會被淘汰。
我們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更新自己的知識。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用“日新月異”壹詞來形容,壹點也不過分。當今時代是創新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是知識成指數增長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了,知識總量在急劇增加。據研究,人類近30年所獲得的知識約等於過去2000年之和,而到2050年左右,現今人類所掌握的知識量將僅為那時知識總量的1%。可見,知識更新的速度之快是空前的。就拿計算機領域來說,其發展速度之快,新技術、新產品數量之多是驚人的,以至於人們形象地形容計算機領域唯壹不變的是變化。這壹點,在軍事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槍支、飛機、坦克、火炮、艦艇、導彈等武器,隔壹段時間就會有新壹代產品出現;壹代武器尚未退役,新壹代武器已經裝備部隊,壹代武器還在試用,新壹代武器已在研制。作為指揮人員,如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或更新知識的速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科技的進步、武器裝備的發展,都很難擔當起指揮謀劃現代戰爭的重任。另外,技術的進步及其在軍事領域的運用,必然引起作戰方式的改變或者變革。而作戰方式的改變或變革,必然引起軍事理論的深刻變化。當前,軍事領域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根本性變革,各種新觀點、新觀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概念層出不窮,從“第三次浪潮革命”到“世界新軍事變革”,從“21世紀戰爭”到“信息化戰爭”,從“數字化部隊”到“壹體化部隊”,從“電子戰”到“信息戰”,從“空地壹體戰”到“聯合作戰”再到“壹體化聯合作戰”,從“震懾論”到“體系破擊”,從“立體戰”到“太空戰”、“衛星戰”、“新概念武器戰”等等,無壹不需要指揮人員去理解、去領會、去掌握。只有那些對新技術、新理論、新知識懷著極大興趣,並付諸極大熱情去掌握的指揮人員,才能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做未來戰場上的“主人”。同時,我們還要適應崗位的調整和職務的變化,擴充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四)善於捕捉知識練識離不開勤學苦讀。高爾基講:“天才出於勤奮。”華羅庚說:“壹分辛苦壹分才,知識不可能僥幸得來,任何人也不會恩賜於妳。勤須要持之以恒地勤。”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說過:“今日懂壹事,明日悟壹理,積久而成學。”他們關於成功前提的結論,無不是勤學苦練。陳毅元帥的苦讀生涯也說明了這個道理。1921年10月,陳毅因參加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愛國運動,被中國和法國政府逼迫回國,在四川樂至家鄉住了半年時間。在此期間,他為自己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每日的學習、勞動、鍛煉時間長達16個小時以上。有他寫的自詠學習詩為證:“雞鳴三程起,河畔習外語。壹早貴千金,分秒需珍惜。午前學各科,精通義和理。切記不偏廢,驕傲是大敵。午後人田園,揮汗獲真知。播下情和愛,收獲谷和粟。夜裏會百家,夫子全請齊。***議天下事,***謀治國理。學成在於勤。勤靠誌不移。不懼風雨阻,霹靂助威力。”壹代導師列寧淵博的知識、高深莫測的智謀思想,也受益於他的刻苦學習,他那張大學文憑是靠自學取得的。在他17歲時,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喀山大學當局開除了,但這並沒有動搖他學習的信念,他為自己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自修大學法律系。他在家裏的菩提樹下放了壹張桌子和壹條板凳。每天早晨就抱著壹大堆書在那裏苦讀。午飯後,讀理論書,看報紙雜誌,晚上點起壹盞油燈繼續學習,經過壹年半時間,他系統學習了法律系的幾十門課程,並以校外生的資格參加了彼得堡畢業考試,因成績優異,學校發給他壹張優等畢業證書。更難能可貴的是,列寧這種刻苦求學的精神保持終生。被我國人民尊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幼年失去父母,17歲時避亂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結草為廬,耕種田地,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苦。在10年隱居生活中,他胸懷大誌,刻苦研究學問,從社會歷史到諸子百家,從歷代兵法到文學名著,都認真學習,他的博學多識,為日後出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以驚人的韜略幫助劉備建立大業,與勢力遠大於蜀的魏、吳抗衡,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並且著有《將苑》等著作,在《隋書·經籍誌》、《中興書目》、《諸葛亮集》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傳留後世。被譽為“西方歷史中最偉大的參謀總長”毛奇元帥,是壹位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精力過人的奇士。8歲時,他開始在鄉村牧師處接受教育,兩年後,進入哥本哈根皇家軍校,22歲又考入普魯士軍事學院,在那裏,他受到許多學科的系統教育和訓練。他對卡尼茨的《戰爭史》,埃爾夏的《物理學》,特別是對裏特爾的地理學都頗有興趣。由於不知疲倦地學習,使他的健康受到損害,不得不中途輟學去療養。毛奇早年頗不得誌,直到42歲才當上少校,但令人欽佩的是這並沒有減弱他學習軍事的熱忱。他潛心研究軍事史以及拿破侖的戰法和克勞塞維茨的理論,吸收他們的優點,但並不盲從。從拿破侖那裏,他學會了機動為戰爭的靈魂,因而認識到鐵路將會在戰略上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克勞塞維茨那裏,他學會了政策與戰略的密切聯系,因而對政治與外交事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此外,他把後膛槍、鐵路、電報、系留氣球等先進技術和統計學、經濟學、地理學等新學科引入戰爭,從多方面奠定了現代大軍隊作戰指揮的基礎。正是由於淵博的知識和靈活的頭腦,他每戰必勝,從未打過敗仗,與俾斯麥和羅恩***同完成了德意誌帝國的建國偉業。“爭海內廓清,創大清鼎盛”的清朝皇帝康熙,也是壹位勤奮學習的典型。據史書記載,康熙五歲時即知讀書,十七八歲時,因讀書過於疲勞,造成咯血,仍不肯稍休。就是在平定三藩之亂、日理萬機的日子裏,他也讀書不止。南巡時,曾夜至三鼓,猶不廢讀。到了晚年,他仍手不釋卷。他壹生苦研儒學,提倡程、朱理學。天文、地理、歷算、音樂、法律、戰術、騎射、醫藥以及蒙古、西域、拉丁文字母,無所不學。識多智廣、智多謀多的他,智除奸黨,平定三藩,抵禦外敵,統壹海內,使清朝進入全盛時期。
勤學苦讀不是不動腦子的死讀書。讀書也要講究方法。如果方法恰當,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澤東同誌的“四多”讀書法即足以印鑒:(1)多讀——它既包含要博覽群書,也包含對主要的書或文章多讀幾遍以求甚解之意。毛澤東對《飲冰室文集》、韓愈的古文、唐宋詩詞等,都是反復地讀,直到能背出來。他酷愛讀詩,能背誦的古詩就有四百多首。(2)多寫——就是在課堂上及時寫講堂錄,課後讀書時多寫讀書錄。毛澤東除有各種記錄本外,還有選抄全篇文章的選抄本,摘錄精要的摘錄本等,經過多年的積累,這種筆記本***有幾大網籃。看書時,他還常寫眉批,壹本《倫理學原理》全書僅10多萬字,他在書的眉頭上卻寫下了12000多字的批語。(3)多想——在讀書的過程中,哪些觀點是正確的,哪些觀點是錯誤的,要心中有數。在批語中,毛澤東既有比較簡單地表示贊成、反對、懷疑的話,又有他根據歷代學者的不同學說,加以綜合比較,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4)多問——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時請教。在湖南第壹師範學習時,毛澤東除了在校自修,找本校教員問學外,他還經常到長沙城裏向人請教。
練識離不開調查研究。說起調查研究,其實質是人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對策的綜合思維過程,是提高智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壹。這壹過程是以調查為起點,以研究為最終目的的。調查是研究的基礎。毛澤東同誌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裏面講:“要了解情況,唯壹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調查社會各階級的生動情況。”“壹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於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斯大林也說:“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正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之上。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註意總結經驗、研究歷史,堅持以理論指導實踐的名將、統帥、軍事家、智謀家,多如繁星。他們中有不少既是沙場上的虎將,又是文壇上的豪傑;既是韜略的行家,也是著文的能手。孫武,是古代兵學理論家之冠。他自幼生活在有著豐富的軍事遺產的齊國,加上祖父是齊國的名將,家風的熏陶,為他走上軍事生涯提供了條件。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熱心於軍事生活,十分重視觀察、研究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精心研究兵法,吸取《軍南》、《軍政》和諸子百家的精華,寫成了永世不衰的《孫子》,論述了戰爭、治軍、制勝等方面的規則,揭示了帶普遍性的戰爭指導規律,被公認為是兵家聖典。曹操是古代為研究《孫子》奠定科學基礎的第壹人,曹操壹生中酷愛兵法,他結合自己的用兵經驗寫下了《魏武帝註孫子》,自作兵書10萬余言,為研究《孫子》樹立了第壹座裏程碑。他指揮過50余次頗具韜略特色的戰役,如官渡之戰的以弱勝強,徐淮之戰的各個擊破,柳城的奇兵出塞,合肥的知己知彼,關西的戰術多變,都顯示了他高超的用兵藝術。這些歷史上的典型事例,都可以從《孫子》中找到理論的影響,然而又都不是《孫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他“師孫武而不泥孫武”的結果。是他經過研究,進行軍事學再創造和再發展的結果。
練識離不開總結經驗。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以及在世界範圍內,註意總結經驗、研究歷史並從中借鑒而取得成功的名將、統帥、軍事家、智謀家,數不勝數。有的是沙場上的名將,有的是韜略的行家。唐代李靖,出身官宦世家,然而他不願當坐享其成的紈絝子弟,自少年時起就苦讀兵書,鉆研兵法。他最喜好孫吳兵法,常與其舅父韓擒虎討論總結用兵之道。他戎馬壹生,作戰無數,勝多負少,可謂戰績斐然。《武經七書》之壹《唐李問對》,就是他結合自己作戰實踐,總結前人經驗的結果。拿破侖壹生酷愛軍事歷史,特別註重總結前人的經驗,他對歐洲的古代名將如漢尼拔、亞歷山大、愷撒等,都進行過悉心研究,在他後來指揮的許多重大戰役中,都可以找到這些古代名將的智謀思想。從認識論的觀點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壹大飛躍。而總結經驗之功,則在於促成這壹飛躍。通過調查研究,使智謀者自身的知識、智能、技能與有待解決的問題充分地交融、聯系、提煉,並在此基礎上求得再生,形成新思想,生成新的計謀策略;通過總結、研究,拓展智謀者的視野,加強新思想的交流,從中汲取他人的營養。取他山之石,攻我需之玉,達到提高自身智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