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詩經》中“風”、“雅”、“頌”的地位如何?

《詩經》中“風”、“雅”、“頌”的地位如何?

《詩經》編集體例、雅、頌、傳。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首》,有30首五言詩和6首笙詩。該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間的作品。最後被編成壹本書,大約是公元前6世紀。所產地區相當於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作者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從貴族到平民,大部分都是沒戲的。時間這麽長,地域這麽廣,作者這麽復雜。顯然,這本書是經過有目的的收集和整理才寫成的。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詩經》的編纂。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獻詩”和“刪詩”說,透露了壹些《詩經》作品來源和編纂的消息。周代時,有史書記載,考公職人員、官員贈詩、陳詩,以褒美或諷刺。《詩經》中有很多這樣的作品。漢代的人認為,周朝設立官吏,向民間征集詩歌,呈獻給朝廷,以了解民情。這種說法是否準確,頗有爭議。官官獻詩,各有創作,未必沒有文集。雖然不能確定周朝是否實行采詩制度,但如果沒有周朝和各諸侯國樂師的參與,民間詩歌很難在王庭聚集。因此,可以說《詩經》中既有官員、學者贈送的詩歌,也有各地收集的民間詩歌,還有周代樂官保存下來的宗教宴飲中的樂歌。把這些著作編成壹本書,漢人認為是孔子編輯的。其實早在孔子時代,就有類似現在的《詩經》的《詩三百首》。孔子曾為“詩”做過“為樂”的工作,他甚至可能對“詩”的內容和文字進行過加工和整理。但說《詩經》是他編的,也不可信。今天,我們已經無從得知《詩經》是由誰編纂、編輯的。也許周代的樂官在《詩經》的編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關於官員和學者贈送的詩歌,以及收集到的民間詩歌,最後都集中在王朝的音樂官員手中。樂官掌管的詩詞壹定很多,完全可以整理匯編壹部分作為唱教詩詞的劇本。

《詩經》按風、雅、頌分為三類。詩歌本來是壹種音樂性的歌曲,但由於古樂的失傳,後人已經無法理解風、雅、頌的音樂特征。風是樂調,國風是各地區的樂調。國家是指地區和領土。十五國風160篇包括周南、趙南、奇峰、朱峰、馮偉、汪鋒、鄭風、奇峰、衛風、唐風、秦風、馬丁、奇峰、曹鋒、追風。、、錢都是地名,王指東周都城洛陽,其余都是諸侯的名稱,十五國風是這些地區的地方民樂。在民族風格中,齊體的作品都是西周時期的作品,除了少數起源於西周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是東周時期的作品。“雅”意為朝廷高興,西周王績的音樂曲調。優雅分為雅和不雅。大雅31是西周時期的作品,大部分寫於西周早期,少數寫於西周晚期,瀟雅***74。除了少數文章可能是東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儒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瀟雅》的作者既是上層貴族,也是下層貴族和地位低下的人。頌是祠堂祭祀的歡樂,很多是舞曲,音樂可能更舒緩壹些。《周松》(31)是西周初年的壹首詩。與其他詩歌不同,《周松》不是由幾章組成的,每壹章只有壹章。產生於春秋中期魯僖公的《松露四首》都是歌頌魯僖公之美的作品。《盤水》、《呂公》近乎雅詩,《陸遊》、《呂祿》則接近國風。可見賦是有演變的。《商代頌》有5篇,是關於殷中後期的作品。從內容上可分為兩類:那、列祖、玄鳥明顯是祭祀歌,主要寫歌舞以娛神、頌祖。《長毛》、《顏屋》沒有強烈的祭祀意識,可能是壹種悼詩,主要寫商部落的歷史傳說和神話。前三章分章,後兩章分章。風格接近“高雅”,出版時間可能比前三部晚。

起初《詩經》中的作品主要用於儀式、諷刺和娛樂。它們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啟蒙的重要工具。編輯成書後,在諸侯國廣泛使用,用於各種場合,如祭祀儀式、宮廷訂婚、宴會等。它在當時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左傳》中記載了大量諸侯、王公、大臣表達心聲的事例。他們以“詩”為賞賜,做特使,以詩抒情。引用“詩”來諷刺、訓誡、評論抒情是很常見的現象,百家爭鳴在他的作品中引用詩歌也很常見。他們引用的“詩”句經常斷章取義。“詩”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具有實用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孔子非常重視“詩”,曾以“詩”教弟子,多方面闡述了學習“詩”的重要意義和社會作用。《詩經》經秦火後,以口耳相傳、易記的特點保存下來,在漢代廣為流傳,此文中出現了陸、齊、韓三首詩。三詩立為博士,西漢時成為官學。陸的詩出自沈裴,齊的詩出自元谷,齊的詩出自韓嬰,嚴的詩,三家的詩盛壹時。山東毛恒、趙毛集的古文《石矛》問世較晚。西漢雖未立為秀才,但在民間廣為傳誦,最終壓倒三家詩而盛行於世。後來三首詩相繼去世,這本《詩經》就是《毛詩》。漢儒對《詩經》的傳播使《詩經》有了學問,當然也有對《詩經》的曲解和依附。然而,漢代形成的詩教傳統和講詩制度不僅對《詩經》研究,而且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節:《詩經》的內容

祭祖頌與周史詩《農事》《詩經》的現實精神

《詩經》中的作品內容廣泛,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詩經》可以說是壹幅巨大的畫卷,其中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情、民風等。壹時間壹切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祭祀活動在古代盛行,許多民族產生了贊美神靈、祖先、祈福消災的祭祀歌曲。中國古代還特別重視祭祀,認為“國之大事在於崇和榮”(《左傳》成公十三年)。《雅》和《三頌》中保存下來的祭祀詩,大多以祭祀祖先為主,或描寫部落發生發展的歷史,或歌頌前朝王公的德行。簡而言之,它們是贊美美德的作品。但這些作品也有其歷史和文學價值。如被視為周史詩的《晟敏》、《公劉》、《勉》、《易帝》、《大明》等五部作品,贊揚了後稷、公劉、、王績、等的功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晟敏”描述了祖先後稷的奇跡般的誕生和他對農業的貢獻。在鞏留,鞏留帶領周人從太(今陜西武功)遷徙到晉(今陜西彬縣、旬邑)開始定居,在周部落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勉縣,周公和他的父親帶領周部落從隋再次遷移到齊(今陜西省岐山縣),劃定土地邊界,開溝起壟,建立訴訟和祠堂,建立城垛,創業和建國,並講述了文王的事跡。《易帝》先寫王泰和王績的德,再寫王文割拜割密的勝利。《大明》先敘述王姬嫁給太仁生了文王,文王娶了大四生了武王,再寫到武王在木葉打仗。從“晟敏”到“大明”,周人從誕生到逐漸強大,最後消滅商賈、建立統壹王朝的歷史過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五部史詩反映了周人征服自然的豐功偉績,社會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隸國家的轉變,以及推翻商人統治的鬥爭,是他們成長發展的歷史寫照。因此,它們與後來的寺廟文學有著明顯的不同。如《生人》寫後稷出生時的神奇經歷:

爵生民,當維姜淵。生人呢?犧牲是壹種福氣,而且沒有孩子。皇帝信,有知。它承載著地震、生育和教育,以及後稷。

月亮生日,老公和他壹樣好,也不壞,無傷大雅。神不寧,不能拜,有子。

嬰兒出生的巷子,是牛羊菲利普斯的字;誕生的平坦森林將被砍伐;新生的冰被鳥類覆蓋。小鳥走了,後稷卻大聲說話。道理是真的,聲音是載道的。

“步皇帝後塵生兒育女”的神話其實是母系社會的反映,只知母不知父。姜媛的放棄有很多原因。這種描寫讓後稷的誕生充滿了神話色彩和人類童年的天真氣質。他天生有壹種上天的感覺,壹出生就受盡了各種磨難。在後五章中,後稷懂得耕種五谷,在農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創立了祭祀儀式。全詩既生動地描述了周朝始祖後稷的生平事跡,又反映了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歷史背景。其他祭祖頌,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殷周時期的歷史圖景和人們的祭祖宗教觀念,是特定歷史背景、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和審美的產物。

中國的農業歷史悠久,農業種植活動很早就開始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標誌著農業的初步發展。周人把祖先和農業的發明聯系在壹起,可見農業在周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在《詩經》時代,農業生產已經占據了重要地位。《詩經》中的作品不僅在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上打上了農業文明的烙印,而且還產生了壹些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和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業詩歌。

周朝初期,統治者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在壹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會舉行壹個盛大的儀式,祈求上帝賜予豐收。皇帝親自帶領群臣、醫生和農業官員到周天子象征性的耕田。秋收之後,會舉行盛大的儀式感謝神靈的恩賜。《詩經》中的作品,如《公大臣》、《西》、《豐年》、《載衡》、《梁振》等,都是耕田時的祭祀歌,春夏為谷祈福,秋冬報祭。例如,“周松豐年”是秋收後祭祀祖先時唱的音樂歌曲。詩中描寫了周初農業豐收的景象:“豐年多收,還有高收,萬億,十萬。”在《載記》和《西Xi》中,寫下了“千聯其雲”、“千聯其維”的宏大勞動場景。《詩經》中的這類作品真實地記錄了周人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宗教活動和習俗,反映了周初的生產方式和規模、農業經濟的繁榮程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七月》等直接反映周人農業生產生活的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都是《詩經》中最好的農業詩,這首詩是馮詩歌中最長的壹首,有8章88句380字。本文描述了農民壹年的辛勤勞動過程和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種田、養蠶、紡紗、染蠶、釀酒、狩獵、鑿冰、建造宮殿。他們的勞動成果大部分歸貴族所有。他們無衣無棕,吃苦耐勞,燒爛木頭,住簡陋的房子,填地洞,熏老鼠,塞窗戶縫隙,油漆大門,在嚴冬裏禦寒。全詩以季節為序,順應農耕活動的季節性,將風俗、景物與農民生活結合起來,全面、深刻、生動地反映了西周農民的生活狀況。詩客觀地反映了農民生活與貴族生活的懸殊,在對當時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直白描寫中表達了悲傷和不滿。時隔千年,讀者不僅能了解當時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狀況,還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不幸和痛苦。

《詩經》中也有閆妍的詩,主要以君臣親友聚會宴飲為主,更多地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和諧。比如《瀟雅·鹿鳴》就是皇帝宴會賓客的詩,後來也用於貴族宴會的賓客。第壹章雲:

壹群鹿,喲,在那葉原吃了艾蒿。我有壹批好客人,彈琴,彈琴。壹吹笙葦,壹籃禮金進貢。人們對我很好,就像給我指路壹樣。

這樣的聚會和宴會,熱鬧祥和。大臣們稱贊周王,並對治國的有利策略提出建議。在周代的上層社會,宴會是常有的事,閆妍的詩是對這種社會生活的真正反擊。周朝是壹個以農耕為主的宗法社會,宗族關系是維系社會的重要紐帶。周朝的王公大臣大多是子女或姻親,周統治者非常重視血緣關系,並利用這種宗法關系來加強統治。閆妍有政治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享樂。在這些盛宴中,親吻的方式和宗法的意義被發揮出來。《詩經》中的許多其他作品也表現出強烈的父權觀念和血緣關系。

酒席中的禮體現了禮的規則和人們內心的道德風範。閆妍的詩贊美了賓主之間有序和諧的關系;但對於不能依禮自控、不道德的宴席,則是負面的。禮樂文化是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周文化的載體。閆妍的詩歌以文學的形式反映了周代禮樂文化的某些方面。《祭》、《項燕》等詩歌不僅直接反映了周代禮樂的繁榮,而且禮樂文化精神也滲透在其他詩歌中。比如《詩經》中的壹些作品,贊美貴族階級的才華和美德,贊美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品德高尚的君子,批評那些喪失了美德、違背了動物的禮儀的人:“人長得像老鼠,就是粗魯的。人無禮,胡不死?”(《鳳鳳香鼠》)

閆妍的詩,發源於西周初年,是周初社會繁榮、和諧、融洽的反映。西周中期以後,尤其是西周末年,周朝衰落,王朝渙散,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出現了大量反映時局混亂、批評時政的苦詩。怨刺詩主要保存在《爾雅》和民族風俗中,如大雅的敏老、板板、當、桑柔、湛昂,界南山、正月、十月轉、無義雨、等。馮偉的《割譚》、的《說書》、高峰的《新臺》、的《格律墻》、的《望鼠》、馮祺的《南山》、陳峰的《朱琳》都是民族傳統,或者說諷刺是可以不勞而獲的。這些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社會黑暗的產物。在周朝衰微、禮崩樂壞、政教缺失、人倫廢除、刑政嚴酷的背景下,官員、貴族、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哀嘆亂世,憂國憂民,以詩批判時政社會弊端,感嘆人生際遇。雅中恨刺詩多出自有較高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作者,如閔老、黨等。古語有《穆公進諫》之說,古語有《蔔凡刺死》之說,《桑柔》為大夫芮所作。在對執政大臣的諷刺中,作者對社會現實和周代的命運深感憂慮,以詩向統治者言說,以期起到諫、諫的作用。比如《當》第壹章直接譴責,其余七章都是以拓跋文王申斥殷的口吻諷刺,借古諷今,指責專制暴虐,聚斂剝削,推崇寬厚,濫用職權,政令無常;他告誡厲王,殷鑒在夏,亡國是殷和的壹面鏡子,說明也在殷,殷周亡國也是厲王的壹面鏡子。《儒林外史》中的怨詩,批評國事,憤怒,但諷刺有所節制,多有暗示。詩人在國家前途暗淡的情況下試圖力挽狂瀾,卻對積弊已深,衰敗已定的局面充滿了無奈的悲哀。

鐘怨詩的作者不如大雅。雖然他們也是統治階級的成員,但在等級社會中卻處於較低甚至被壓制的地位。因此,蕭雅的怨刺詩既有對政治黑暗的痛斥,也有對周朝國運淪喪、憂國憂民、自身遭遇的哀嘆。比如《南山祭》是我父親寫的,諷刺紂王用太史陰,以至於天下大亂。太史胤主政朝政,但因政治不佳,辦事不公,不親臨朝政,而將朝政托付於婚姻,欺君輕民,有恃無恐,以致引起天怒人怨,災禍頻仍,民怨沸騰,但仍未能察守。這首詩的內容是責備尹,但在這壹章的結尾,它說:“我父親背誦它是為了調查。這是壹件令人振奮的事,它涉及壹百萬個國家。”其諷刺的方向在隱居之王。詩人把太史胤的混亂政治和國王的無知聯系在壹起。《正月》是失意官員寫的,揭露了當時政治的腐朽,統治者的殘暴,仇天怨地,對小人泛濫朝廷,人民處於危險和絕望中視而不見,哀悼周朝的滅亡。《十月之交》是日蝕和地震後,朝代官員的抒情敘事作品。它諷刺了貴族統治階級擾亂朝政,導致災難連連,人民苦不堪言,國家的運氣也將耗盡。也感嘆自己無辜被迫害,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無義之雨》是朝廷重臣所作,諷刺幽王愚昧、剛愎自用,群臣未能盡忠,反求自保。比如第二章、第四章寫的是天災人禍之時,三司、督撫做事不盡力,百官怕罪不肯出主意,卻被人汙蔑為勤政。因此,詩人非常憤慨,深感痛惜。瀟雅也有壹些詩,直接傾吐對小人的怨恨和詛咒。比如《項伯》就是廟人孟子被廢後表達憤怒的作品。詩人憤怒地寫道:“帶上對方,投虎歸山。老虎不吃,有北投;沒有北,也沒什麽好投的。”因為受迫害,生活陷入困境。所以我在詩裏感受我的人生經歷,訴說世界的不公。比如《北山》就是壹個文人寫的,表達自己被重臣壓迫的不平和憤慨。第四、五、六章用12個以“或”字開頭的比較句,揭露當時仆役分布不均,士子的處境和地位。《瀟雅》中的這些詩和《大雅》中的壹些詩是壹樣的,但它們更多地聚焦於那個幸運的奸臣,用詞更激烈,怨恨更多。

民族風格上也有壹些與“二丫”性質相同的作品,但不同於“二丫”對周宗的被推翻、對日政治的失敗、對天下的混亂充滿悲憤的感情,而是對統治者進行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諷。如《伐譚》對不勞而獲者十分憤慨,反問:“不種莊稼,得三百噸糧食。”不獵也不獵,胡占爾的朝廷是不是懸了?“暴露了剝削者的本質。《馮偉說書》把尺子比作壹只大老鼠。他們的貪婪和無能使人民陷入絕望的境地。為了擺脫這種絕望的處境,人們不得不逃往其他地方。壹些國風中針對特定人物和事件的諷刺詩,直接揭露了統治者的無恥和醜惡行為。例如,《陳鳳珠林》就諷刺了陳靈公與陳國大夫夏玉書的妻子季夏通奸。這首詩沒有從正面寫這件事,只是說陳靈公去拜訪季夏的兒子,夏正淑封了城和朱琳。他在朱琳停了車,在朱琳吃了早飯,說他不是故意找夏正樹的。這裏所說的就是那裏所說的,它諷刺了陳靈公可恥的滑稽動作。

《詩經》中的壹些戰爭詩從正面描寫了帝王將相的武功,表現出強烈的自豪感和樂觀主義精神。江漢和長武在風華,楚車、六月和蔡瑁在瀟雅等。,大多反映王玄時期的武術。寫江漢宣布國王的命令,召喚老虎帶領部隊討伐懷壹,很快懷壹被平定,部隊遷回朝鮮。遂命喚虎來,賜土地、簪、朱等。稱老虎是召公的習俗,所以請記住。《長武》寫的是宣王命令大將南中去征討徐,文集盛贊的威勢。例如,在第七章中,寫了王師的快速進步是不可阻擋的,並通過壹系列隱喻,具體表達了王師的威望和男子氣概的形象。另壹個例子是“瀟雅六月”,尹吉甫奉王玄之命北伐犰狳並取得勝利。另外秦風的蕭融,無衣等。也是表現團結、* * *抵禦外侮、鬥誌昂揚、心情樂觀的戰爭詩。這種寫在《詩經》裏的正面歌頌戰爭的戰爭詩,不註重直接具體地描寫戰鬥場面,而是在集子裏表現軍事力量。如《瀟雅彩句》寫大臣方術攻打滿靜,突出了方術率領的軍隊的力量,充滿了軍事能力,嚴格的命令和可信的獎懲。他是壹個才華橫溢的人,如果他的命令是確定的,他曾經北伐炫耀他的實力。滿靜非常害怕,所以他來尋求幫助。《詩經》中的戰爭詩強調道德的感化和軍事力量的震懾,而不具體描寫戰場上的殺戮和戰鬥。它是尊道義、重道德教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政治理想的體現,表現出與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戰爭詩不同的風格。

周人創造了農業文明,周人熱愛和平穩定的農業生活環境。所以更多的戰爭詩表現出對戰爭的厭戰和對和平的向往,充滿了悲涼。例如,“瀟雅·蔡威”是參加了戰爭的士兵在回家的路上送的。北方犰狳入侵周朝,將士出征保家衛國。作者“孤室之恥,故為鬼”的哭訴,說明他所恨的是鬼,而不是周天子。詩人對侵略者充滿了憤怒,他的詩中充滿了打敗侵略者的激越,但同時又對久不歸、久戰不歸感到厭倦,對自己的苦難無限悲傷。如張赟的結尾:

回想起當初探險時,楊柳依的風在迎風吹著;現在回到路上,雪花到處飛舞。道路泥濘難走,人們又渴又餓。路途耽擱,載著幹渴和饑餓,心裏難過,不知道自己難過。

當年離家時的離別之情,今天歸來時的悲涼之情,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蔡威還是壹個仇恨敵人和思鄉自傷的矛盾體,東山反映了士卒的厭戰情緒。參戰三年的士兵,回家的路上悲喜交加,想著家鄉的情況,想著回家後的感受。“我”被征用了很久,現在終於脫下軍裝換上了便服,不想再行軍打仗了。回家的路上,我看到的是戰後的淒涼景象,鄉村荒蕪,烏龜和蜘蛛圍著房子轉,麋鹿遊蕩,螢火蟲閃爍。但這壹幕並不可怕,更痛苦的是妻子壹個人住在屋裏,期待著“我”的回歸。我想,剛結婚的時候,喜氣洋洋,熱鬧非凡,久別重逢,可能比婚禮還要美好。在這裏,既有對回國後與親人團聚的幸福向往,也有對前途未蔔的擔憂。全詩將現實與詩人的想象和回憶結合在壹起,用非常細膩的手法描述了“我”的興奮、悲傷、喜悅、焦慮等心理活動。詩人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如果說戰爭詩中除了思鄉打仗的感覺外,還有幾篇激動人心的作品,那麽《詩經》中的徭役詩則是徹底厭倦了重徭役的悲憤。無論是大夫侍奉皇帝還是臣子,還是下層百姓侍奉君主,都表現出了軍人的強烈不滿。第壹章唐式鴇羽:

於,聚於萌芽。國王太忙了,不能成為壹名藝術家。他的父母呢?天空怎麽了?

因為“王事”,農村荒蕪,不準百姓種田供養父母,民怨沸騰,向天哭訴,揭示了重徭役給百姓帶來的苦難。

《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既描寫了戰爭和徭役的承擔者在征兵中的痛苦,又寫出了在戰爭和徭役的背景下,對妻離子散的思考的挽歌。如《馮偉·博·Xi》,即寫壹個女人因思念遠方的丈夫而痛苦,第二章說:

自博之東,頭似飛天蓬。有沒有藥膏,誰適合用?

女人在取悅自己,愛的人不在眼前的時候,打扮有什麽意義?坦率而簡單地寫出了思鄉女子的思鄉之情和哀愁。《服務中的汪鋒先生》也以思考女性的口吻表達了他對服務政治的不滿。黃昏時分,牛羊等牲畜準時回家,丈夫卻回不來了,這意味著現場充滿了親情,思鄉女子無盡的相思與憂傷彌漫在田園風光中。

《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內容豐富,情感取向復雜。無論是歌頌戰功,描寫兵權,還是厭倦戰鬥,思念常在心頭,後人的詩史上不乏回響。

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詩歌在《詩經》中占有很大比重,不僅數量豐富,而且內容豐富,包括反映男女愛情的情歌,反映婚禮場面和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詩,表現不幸婚姻給女性帶來的痛苦的棄婦詩。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國風”部分,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

《詩經》中的愛情詩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充滿了坦率真摯的感情。《周南關歲》講的是男人對女人的愛。前三章表現了壹個貴族青年對壹位女士的追求,以及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在最後兩章裏,我想象著如果我能和她在壹起,我會是“琴瑟之友”和“鐘鼓之樂”《詩經》裏有很多詩表現了男女之間的互愛。這種愛發展成兩情相悅,有了秘密幽會,如《高峰靖女》中對壹對男女幽會的描述:

這個安靜的女孩太可愛了,她就要來到我鎮的街角了。故意躲起來讓我發現,急的抓耳撓腮。

安靜的女孩看起來不錯,送我壹個桐管。紅彤彤有壹種鮮艷的紅色,愛它真的是鮮艷的顏色。

這個國家開采我,伊美麗而稀有。它不像野草壹樣長得美麗,美麗給人以濃濃的情意。

壹個男人在城市的壹個角落裏等著他的愛人,心情急躁到撓頭。愛人來了,送了他壹個禮物,壹個管子,壹個發夾。他珍愛地擺弄著摩托車,愛不釋手,不是因為禮物特別,而是因為這是壹位美女送的。主人公的感情細膩真摯。《鄭風金梓》講的是壹個女人對壹個男人的向往。這個女人在城門等待她的愛人,卻始終沒有來,就這樣壹個人徘徊著。“壹日不見,似三秋日”的吟誦,讓相思之苦看起來像是訴說,又像是深深的纏綿。這種對愛情的執著,在《鄭風出東門》裏,是男人直接說的:

漫步城東大門,美若天雲。雖然雲很多,但我想到的是人。我愛綠圍巾,所以我愛它。

雖然東門外美女眾多,詩人並不動心,但還是想起了自己所愛的素衣女子。

正因為《詩經》裏的抒情主人公對愛情是那麽的熱情和執著,所以壹旦愛情遇到挫折,就覺得特別痛苦。在《詩經》時代,男女之間的愛情雖然不像後世那樣被封建禮教束縛得那麽緊,但已經是“娶妻必告父母”、“娶妻不可為匪”(馮祺南山)。有時候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也會受到父母的幹涉。例如,“白鳳周”是壹個女人在父母幹涉她要求婚姻自主權時寫的誓言:“妳要謹慎,審判我。死亡無法戰勝它。母親也是個天才,她不原諒人。”這個女人固執地追求婚姻和愛情的自由,寧願以殉情的方式死去,呼喚母親和天堂,表現出愛情受阻時的極度痛苦和要求獨立婚姻的強烈願望。

《詩經》中反映婚姻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詩,雖然沒有愛情詩豐富,但也很有特色。例如,在《周南·姚濤》中,詩人從嬌嫩的桃枝和鮮艷的桃花中想到新娘的年輕美貌,祝願她婚後善於處理家庭事務。而《鄭風,母烏鴉》寫了壹對夫妻之間美好幸福的生活。詩中表達了夫妻之間互相警惕,互相尊重,互相體諒的感情,希望白頭偕老。

但不是所有的情侶都這麽溫柔體貼。在男女不平等的男權社會,婚姻的幸福往往只是女性的美好願望。《詩經》中有不少哀歌是表達婚姻不幸的。小說《李衣》中那個“憂其心,得其所用”的女人,因為妾的寵愛,失去了地位。沒什麽好說的,她只能在痛苦中煎熬。這類詩歌反映了不幸的女性仍然維持婚姻形式和夫妻名義而失寵和幽閉的命運。另壹類表現婚姻破裂後妻子和女兒被婆家拋棄的悲劇結局,表達被拋棄妻子的怨恨。《馮偉夢》和《高風》是《詩經》棄婦詩的代表作,充滿了對負心人的控訴、怨恨和責難。當谷峰的女人剛來到她丈夫家時,她家很窮,經過努力工作,她逐漸變得富有了。然而,她的丈夫改變了主意,和別人結婚了,甚至把他趕走了。《自保》以壹個普通女人的口吻描述了她從戀愛、結婚到被拋棄的過程。整個敘事與抒情合二為壹,巧妙地將事件過程與棄婦情懷融為壹體。在女主人公對自己的愛情、婚姻以及婚後被虐待、被拋棄的經歷的悔恨敘述中,她表現出了堅強、自愛、果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