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即《易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我們先從表面的字詞的含義解釋壹下。所謂周指的是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周而復始。所謂易指的是易變。總得來講《周易》就是描述廣大萬物易變的變化規律。
《易經》產生及其早起,是壹部蔔算書,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先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不能做出科學解釋,當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後,就萌發出借助於神意預測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結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所以其前期的用處就是算命。
漢代,《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局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勝壹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
另壹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壹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蔔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壹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壹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至今《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因此在漢代開始,《周易》經過演化,成為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典籍。說明其是知天命。所謂知天命就是以人為核心的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