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直腸泄為病證名。即直腸瀉。《醫宗必讀·泄瀉》:“直腸泄,食方入口而即下。”指飲食不化隨即瀉出。又稱直腸、直腹泄。《張氏醫通·大小府門》:“藥與食入口即瀉下者,名直腸瀉。”《醫略六書·雜病證治》:“直腸瀉,食入輒下完谷,參附理中湯加訶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參、白術,以伏龍肝湯煎服,或大斷丸。也有把食入即下之急暴者稱直腸癥,日久者稱錄食瀉。《癥因脈治》卷四:“直腸之癥,急癥暴癥,錄食之瀉,久病緩病。”關於泄瀉泄瀉(diarrhea)為病名。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壹。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又稱下利(漢唐時期)。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泄瀉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針灸對泄瀉的療效壹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采取綜合療法。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詳見泄瀉條。
詳見百科詞條:直腸泄 [ 最後修訂於2016/9/20 16:09:40 ***465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