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醫的過程中,李時珍認真閱讀了許多醫學書籍和本草著作。他試圖吸收和繼承前人的成就。在有壹個姓郝的儒生家庭,家中藏有許多珍貴的醫書。李時珍憑借父親與郝家的交情,借走了這些珍貴的醫學古籍。同時,在隨父行醫的實踐中,李時珍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通過古今對比和自己的刻苦學習,他發現許多古代醫書和藥典存在壹些疑點、不足和明顯的錯誤,這使他有了重建本草的雄心。經過反復思考,1552年,他終於決定以重建本草為目標。
為了修本草,盡量減少錯誤,他特別註意深入實際調查。他花了四五年時間,在大別山、武當山、廬山、茅山、伏牛山以及湖北、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的許多地方,收集標本,進行壹些藥理實驗,寫下幾百萬字的調查和采訪記錄。憑借這種嚴謹的態度和頑強的意誌,李時珍克服了深山野嶺所涉及的艱辛、家庭生活的不穩定、父母相繼去世的悲痛等壹系列困難。經過18年的奮鬥,他終於在1578年完成了巨著《本草綱目》。從寫初稿到定稿,他習慣於“三改稿”,對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真去偽,不斷提高其分類的準確性和論述的科學性,從而保證了這部科學著作具有上乘的學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