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長笛是中國發明的嗎?

長笛是中國發明的嗎?

黃帝時期,也就是大約4000年前,黃河流域生長了大量的竹子,選擇竹子作為制作笛子的材料。史書記載:“黃帝讓淩倫在昆明砍竹子,砍下來做笛子,吹到馮明”。以竹子為村料是笛子制作的壹大進步。竹子比骨頭振動好,發音清脆。這兩種竹子都很容易加工。秦漢時期有七種笛子,發明了兩種笛子。蔡邕、荀煦和梁武帝都制造了十二支笛子,也就是說,壹支笛子是統壹的。

笛子在古代被稱為“氣”。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笛,七孔,竹笛”。

1978年湖北睢縣曾侯乙墓出土兩把竹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兩把竹笛。出土的蚩和古書記載的漢蚩,除了長度稍有不同外,形狀完全相同。出土的笛子與記載相同,墓中竹筒上寫有“池”字。明明是古竹笛。古代的氣和笛子很相似。總有人說,氣和笛是同壹個樂器,但有區別。從出土的笛子和簫可以看出:笛,6孔,閉口,能奏五音加壹變調,全身塗滿;笛子,7孔,開口,會彈七個音加兩個變奏,不用畫。在戰國時期,氣是祭祀或宴會的主要樂器之壹,笛子也很流行。屈原的學生宋玉也講過當時南方的笛子,和今天的笛子很像。

漢代以前,笛通常指豎笛。自秦漢以來,笛子成為與豎笛、橫笛齊名,且經久不衰。漢武帝時期,張騫引入笛子,又稱“橫吹”。它在漢代鼓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屬於橫吹長笛樂器的範疇。

北朝時期,笛子不僅極為流行,而且有所發展,形狀、長短、粗細都有很大變化。到了北周和隋朝,開始有了“恒帝”之名。隋末出現了能吹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自唐代以來,笛子就有大小橫吹之分。同時,池的豎吹叫簫,橫吹叫笛。到了唐代,呂才制作了“尺八”,豎吹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裏,有四支盛唐時期制造的笛子。其中有壹齒壹雕石笛,兩竹笛,長短不壹,但都有七個橢圓形音孔。劉是拍攝七星笛的第壹人。

晉代有單簧管,在吹頭上加壹塊木頭,使氣體通過縫隙,射向兩個哨孔邊緣,進行發音。

宋代笛子種類繁多,有叉笛、龍頸笛、十壹孔小橫笛、九孔大橫笛、七孔雨笛等。

元代以後的笛子和現在差不多。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多種戲曲的伴奏樂器,並根據伴奏劇種的不同分為梆笛和曲笛兩大類。

20世紀60年代,趙松庭發明了排笛,將兩個或四個不同音調的笛子綁在壹起,音域可以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豐富多彩,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壹種演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子制成的,所以又叫“竹笛”。

笛子由內部被切掉的竹筒制成,管體上有壹個吹孔、壹個膜孔和六個音孔。吹氣孔是笛子的第壹個孔,氣流從這個孔吹入,使管內的空氣振動發聲。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門用來貼笛膜。笛膜多以蘆葦膜或竹膜制成。當笛膜受氣流振動時,會發出清脆圓潤的音樂。

笛子雖短而簡,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4500年前,笛子由骨制改為竹制。公元前1年底,漢武帝時期,笛子被稱為“橫吹”,在當時的鼓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得到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其表現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演奏技術也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興起,笛子成為伴奏歌詞和演唱歌曲的主要樂器,也是民間戲曲和少數民族戲曲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長笛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奏出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出遼闊寬廣的意境。同時還能演奏歡快華麗的舞曲和悠揚的曲調。然而,長笛的表現力不僅在於優美的旋律,還在於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聲。

笛子不僅演奏技巧豐富,而且種類繁多,包括曲笛、梆笛、定調、鍵控笛、玉屏笛、七孔笛、十壹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流派。好:1不好:9原創:7非原創:3 ≠二【思考】2008-08-06 12:54

上世紀末,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兩把竹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兩把竹笛。出土的蚩和古書記載的漢蚩除了長度稍有不同外,完全壹樣。出土的笛子與漢人記載的笛子相同,在記載墓中烈士記述的竹簡上寫有“遲”字。明明是古竹笛。古代的氣和笛很像,人們壹直說氣和笛是同壹種樂器。所以說笛子是漢人發明的,是有根據的。

遠在古代,中原漢族就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也把他們所使用的樂器、音樂、服飾統稱為胡。因此,毫無疑問,胡琴家的樂器,如二胡、胡大等,都是源於胡人,而不是漢人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