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蝗蟲自身的因素
研究表明,能造成災害的蝗蟲都是繁殖速度快、後代多的品種。這些蝗蟲具有食量大、食量大、擴散和遷移能力強等明顯的生態特征,將直接導致蝗災快速爆發,防治難度大。
二、環境濕度和氣候,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專家表示,全球變暖和自然環境幹旱是蝗災的重要原因。蝗蟲喜歡溫暖幹燥的環境。它們把卵產在土壤裏,土壤含水量是10%?20%是它們產卵的最佳時間。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是蝗災的原因之壹。水利建設不當,植被管理不善,也會導致蝗災。
第三,腿裏有壹大群蝗蟲?切換??
蝗蟲群體的紐扣位於腿部的某個部位。當這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它們會突然變得合群,而觸碰身體的其他部位則不會產生這種效果。當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的後腿相互接觸時,它們可能會改變習性,開始群居生活,其成員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大量增加,從而形成蝗災。
英國牛津和劍橋的研究人員發現,成群的蝗蟲受到壹種叫做血清素的化學物質的影響。平日裏,蝗蟲互相嫌棄。壹旦它們體內的5-羥色胺水平上升,它們就會拋棄昆蟲個體的刻板印象,聚集在壹起。5-羥色胺類化學物質在蝗蟲大腦中很常見,像武俠世界的聖火,可以把蝗蟲召集在壹起。研究人員檢測了沙漠蝗蟲體內5-羥色胺的水平,結果顯示,處於集合狀態的蝗蟲體內5-羥色胺的水平比處於獨處狀態的蝗蟲體內5-羥色胺的水平高出近3倍。
壹群400億只蝗蟲壹天能吃掉8萬噸食物,相當於40萬人壹年的口糧。吃掉壹片土地後,它們會起飛,遷徙,吃完再遷徙。飛蝗成群後,它們壹般能飛600公裏,有的能飛幾千千米。這期間會不斷有新的蝗蟲加入其中,蝗蟲種群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