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討論中,很多人談到了對招生的影響。毫無疑問,環境影響個人。這樣的醜聞往往會招致對學校教育理念和管理能力的批評,這其實是對學校的不信任。
所以很多網友深信這樣會影響招生,學校肯定不堪重負。過去的事實多次證明,學校的輿論形象短期內很容易受損,但招生、招生熱情等大趨勢很難被輿論左右。
以考研學校的選擇為例:大部分學生在做出判斷和選擇時,必須優先考慮分數線、招生比例、真題風格等主要因素,而輿論形象和負面新聞只是次要因素之壹。
既然罵人很兇,那就該填還是填誌願的時候填。或許會有壹兩個同學因為“理念不兼容”而放棄申請,但難免有人抱著“失之交臂”的心態進入市場。
況且黑紅也是紅的。如此高頻率的曝光,或許會讓壹些曾經忽視川大的考生重新重視起來,於是更多人進入“知校——擇校報考”的道路。
高校不是象牙塔,也不乏醜聞。至於這次“地鐵偷拍川大女生”事件,已經直接或間接導致河南大學、杭州師範大學、天津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等學校。
還有同樣受到“學術妲己”影響的華南理工大學,涉嫌毆打川大學生的成都體育學院學生,七天寫完畢業論文的南開大學研究生,甚至還有之前比較熱門的復旦大學pc。
幾乎沒有“零醜聞”的高校,學術不端、師生操行、壓力歧視等各種醜聞太普遍了。甚至幾年前的新聞,現在大部分人都記不清了。如果真的影響到招生,全世界的大學都可能不堪重負。
但也應該看到,在新媒體時代,用戶的參與熱情顯著促進了輿論的傳播。各種問題的討論量上來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態度卻沒有跟上。壹些零碎的問題,可能沒有太多人關心。但如果出現幾次重大的輿論事故,品牌和聲譽都會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