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ìng wèi
2 英文參考nature and flavour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性味(nature and flavour[1])同氣味[2]。是指中藥四氣五味的統稱[1]。即藥物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的基本屬性,它們直接影響藥物的作用與效能[3]。
4 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屬性性:指藥物的性質即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屬性,前人稱為四氣。(古代以四時的寒、熱、溫、涼氣候變化-氣序,應用於藥性的說明,故性氣通用,沿用至今)。
四氣中溫與熱,寒與涼是具有***性的,溫次於熱,熱即大溫;涼次於寒、涼即微寒,即在***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異。而溫熱與寒涼是兩類不同的屬性,這是從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中概括出來的;治療熱證的藥物是寒涼的,治療寒證的藥物是溫熱的,此外,還有壹種“平性”藥,即藥性較平和,偏熱,偏寒不明顯,未越出寒、熱、溫、涼四性範圍,雖有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壹般仍稱四氣,而不稱五氣。
金元時王好古以陰陽學說來比擬解釋藥性雲:“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其意義是說溫熱性藥物能升人陽氣-增強人體的機能活動;寒涼性藥物能降低人之陽氣-減弱人的機能活動。
因此,壹般把具有溫裏散寒、助陽益火、活血通絡、行氣疏肝、芳香開竅等興奮人體機能活動功能的藥物定為溫、熱性。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表、平肝潛陽等降低人體病理性機能亢進的藥物寒、涼藥。
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將寒、熱、溫、涼的作用加以歸納,給後人提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用藥原則。
此外,尚有某些藥物既有溫熱,又有寒涼藥性功能的存在,將在各論中述及。
5 味指藥物中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味:指藥物中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古時有“神農乃數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時壹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說明了人類在尋找食物過程中,必須要嘗試各類葉、草、根、莖、果,也必然遇到壹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產物,例如有瀉、鎮靜、致吐、止血等作用的物質,並品嘗到各種物質的不同滋味,當人們發生疾病時,根據經驗利用這些物質來醫治疾病,經無數次反復實踐,某些天然產物就成了醫治疾病的藥物,並總結出藥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間的關系。所以說五味是由味覺所得,或由治療味覺所得,或由治療效果而確定的。
實際上除上述五種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於甘,酸澀功似,並不另立,仍稱五味。
五味也是藥物作用的標誌,不同的藥味,就有不同的藥物作用。綜合歷代用藥經驗,歸納其作用如下:
5.1 辛有發散、行氣血、滋補潤養的作用。
發散:麻黃、薄荷。
行氣血:陳皮、木香、川芎。
滋補潤養:菟絲子、蛇床子。
5.2 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
滋補氣血:黨參、熟地。
緩解腹中攣急疼痛:飴糖、甘草。
5.3 酸(澀)有收斂、固澀(止瀉、止血)作用。
收斂-自汗、盜汗:龍骨、牡蠣。
固澀-久瀉、脫肛:赤石脂、禹余糧、罌粟殼。
尿頻、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帶下:芡實、蓮子、金櫻子。
5.4 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氣)杏仁-泄降肺氣,止咳平喘。
清泄(瀉火泄熱)山梔-清心瀉火。
燥濕:黃連清濕熱;厚樸溫化寒濕。
5.5 鹹有軟堅散結、瀉下、潛降之作用。
軟堅散結:海藻、昆布、瓦楞子。
瀉下:芒硝。
潛降:羚羊角、石決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異,然其中某些藥物,又有它壹定程度的通性,《內經·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通泄為陰”,“鹹味通泄為陰,淡味滲滲為陽”按藥物之味,將它們歸入陰陽兩類以統轄之。即辛甘淡味藥物屬陽,酸苦鹹味藥物屬陰。
6 性味與藥物功效每種藥物都具有氣和味,氣、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須二者綜合而觀之,同性藥物有五味之別,同味的藥物亦各有四氣之異。如同壹辛味藥,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溫(半夏)、辛熱(附子)、辛平(佩蘭)等。
性味組合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蘇、荊芥、蔥白均為辛溫,它們都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性味不同之藥物,功效就有區別,性同味異,或味同性異的藥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點。如寒性藥物,若味不同,則其作用有差異;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淡竹葉甘寒,清熱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尿退腫。***同之處是寒性均有清熱作用。
若甘味藥物其性不同,則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溫以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養陰潛熱生津;甘草甘平,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同之處是味甘,故均有補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藥物,則是壹氣而兼有兩種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生地黃甘苦寒等。這種情況說明了藥物之性味是復雜的,也體現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應根據某壹藥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長於調和營衛、發散風寒,作為解表藥,故首列辛味。尚有補益強壯作用,常合補益之品同用,此為甘味之功。溫經通絡、溫陽化氣則辛甘溫之***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為辛甘溫。當歸為常用補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溫,並有活血調經之力,此辛味應之,故當歸性味定為甘辛溫。藥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壹定的順序。
臨床辯證用藥時,對五味要有選擇。如辛能散氣,故氣虛時不宜用;甘能助濕,故中滿者不宜用;苦能燥濕,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斂澀,故余邪未盡者慎用之;鹹多滋潤,故脾胃虛寒者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