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杜甫《暮秋遣興呈蘇渙侍禦》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月凡壹束。”
書素:唐代權德輿《九華觀宴餞崔十七叔》詩:“記室有門人,因君達書素。”
素劄:唐代韋應物《答崔都水》詩:“常緘素劄去,適枉華章還。”枉,謙詞,指使對方受屈。
簡素:朱自清《陶詩的深度》:“'檢素’,即'簡素’,就是書信。”
箋:以前供題詩或寫信用的精美的小幅紙張稱為箋。如唐代女詩人薛濤自制深紅小彩箋寫詩,當時人稱“薛濤箋”。現代壹般信紙也稱信箋。因為用箋寫信,所以也稱書信為箋。如魯迅《書信集·致吳渤》:“附上壹箋,請持此箋前往壹取為幸。”
用箋字領頭的書信別稱還有:
箋劄:清人葉廷琯《吹網錄》:“余因胡心耘得交季言,箋劄常通,終未壹面。”
箋書: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fúcòu音福湊),幾案盈積。”輻輳,即聚集。
箋簡:清人繆良所寫《珠江名花小傳》:“數日復貽箋簡。”
箋繒:繒與素、帛等都是絲織品,箋繒也指書信。如南朝人徐陵《與李那書》:“脫惠箋繒,慰其翹想。”翹想即懸念。
緘、啟:都是書信的別稱。如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十日以來,幾於日以發緘更正為事,亦可悲矣。”宋代人沈作哲《寓簡》:“秦熺狀元及第,汪彥章以啟賀會之。”(秦熺、汪彥章、會之皆人名)由緘、啟構成的書信別稱還有:
緘劄:李商隱《春雨》詩:“玉珰緘劄何由達,萬裏雲羅壹雁飛。”玉珰指玉制耳飾。雲羅本指如網羅壹樣遍布上空的陰雲,這裏借指整個天空。
緘素:明人張羽《懷友》詩:“攜賞邈難期,庶望遺緘素。”
書緘:《水濟傳》第四十七回:“李應教請門館先生來商議,修了壹封書緘。”
緘書:杜甫《奉漢中王手劄》詩:“前後緘書報,分明饌玉恩。”
緘翰:唐李匡義《資暇集》:“四方緘翰,日滿閽者之袖。”(閽者指守門人)
緘題:本指信函的封題,但亦指書信。如白居易詩句:“緘題重疊語殷勤”。
緘封:既指封閉、封口,也指信函。如蘇軾《謝孫舍人啟》:“不遺衰朽,過辱緘封,永敦為好之懷,深負難酬之作。
書啟:古代專指下級對上級的信件,歐陽修《與陳員外書》中曾說:“下吏以私自達於其屬長,而有所候問請謝者,則曰箋記書啟。”後來也用為信劄的通稱。如《剪燈新話·翠翠傳》:“書啟堆案,元人裁答。”
尺書音信
在書信異名的詞語中,除了常用書、簡等以上幾個字外,還有尺和音。如“尺書”、“書尺”、“尺牘”、“赤牘”、“尺壹”、“尺壹書”、“尺翰”、“尺箋”、“尺函”、“尺素”、“尺帛”、“尺紙”、“尺楮”、“尺題”、“簡尺”、“音書”、“音郵”、“音信”、“音訊”、“音問”等,茲舉例如下:
尺書:《漢書·韓信傳》:“奉咫尺之書以使燕。”唐代顏師古註解說:“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簡牘或長咫,或長尺,喻輕率也。今俗言尺書,或言尺牘,蓋其遺語耳。”這是說“尺書”、“尺牘”的來歷。古代書牘有壹定規格,如漢代民間大約壹尺左右(約合23厘米)。可見尺是指書簡的長度,後成為書信名稱中常見字。如駱賓王《軍中行路難》詩:“雁門迢遞尺書稀,鴛被相思雙帶緩。”
書尺:宋代韓駒《送範叔器次路公弼韻》:“小駐鄱陽末宜遠,欲憑書尺問寒溫。”
尺牘、赤牘:如魯迅《花邊文學·壹思而行》:“買袁中郎尺牘半本,作小品壹卷。”赤通尺,所以赤牘亦指書信,如明代人臧懋循《與茅伯康書》:“足下不遠千裏,而賜不佞翰貺,溢美之言盈於赤牘。”
尺壹書、尺壹:尺壹書本是古代詔版的代稱,後來也作為書信的代稱。如《喻世明言·趙伯升榮肆遇仁宗》:“多謝貴人修尺壹,西川制置徑相投。”又如《聊齋誌異·甄後》:“郎試作尺壹書,我能郵致之。”
尺翰:如《陳書·蔡景歷傳》答陳霸先書:“尺翰馳而聊城下,清談奮而贏軍卻。”
稱。
尺箋:如宋代嶽珂《真寶齋法書贊·汪彥章譽望求賢薦書》:“古道之存,存乎尺箋。”
尺函:如《真寶齋法書贊·晁無咎金山詩帖跋》:“所托訪求之士友,以尺函至。”
尺素:如唐代張九齡《當塗行界寄裴宣州》詩:“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
尺帛:明朝何景明《塘上行》詩:“安得雲中雁,尺帛寄離愁。”
尺紙:如《宋書。沈璞傳》:“聊因尺紙,使卿等具知厥心。”厥,代詞,即其。
尺楮:楮本樹名,樹皮可以造紙,後就成為紙的代稱,尺楮同尺紙是壹個意思。如《好逑傳》:“今過老先生乃不得已,只得修尺楮並不腆之意,以代伐柯。”腆(tian音添四主),豐厚的意思,伐柯指媒人。
尺題:宋朝梅堯臣《得福州蔡君謨密學書並茶》詩:“尺題寄我憐衰翁,刮青茗籠藤纏封。
簡尺:末代邵雍所作《首尾吟》詩之九十壹:“簡尺每稱林下士,過從或著道家衣。”林下士即隱士。
音書:如唐朝宋之間《渡漢江》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音郵:南朝陳徐陵所寫《又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中雲:“臨江總轡,企望音郵。”總留,停駐之意。
音信:如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詩曰:“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音訊:元稹作《酬樂天早春遊西湖》詩曰:“故交音訊少,歸夢往來頻。”
音問:唐代劉長卿《石梁湖有寄》詩麽:“煙波日已遠,音問日已絕。”
書信的別稱(三)
鱗鴻雁魚
古時認為魚和雁都可以傳遞書信,所以魚雁便成為書信的代稱,而且這壹類的書信別稱,在書信家族中是人丁興旺的壹支,下邊分類來談。
第壹類,以雁足為代表。
雁足、雁足書:《漢書·蘇武傳》中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蘇武英勇不屈,被送至北海(即俄國貝加爾湖)牧羊。漢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漢朝使者要求放回蘇武,匈奴詭言蘇武已死。後來漢使又至匈奴,蘇武的隨行部下常惠於夜間找到漢朝使節,他讓漢朝使節對匈奴單於說:漢帝在上林苑中射得壹雁,雁足系有帛書,帛書上說蘇武等人在某澤中。使者照此責備匈奴單於,單於大驚,趕快謝罪,承認蘇武等人仍在,乃放蘇武等回朝。後來就以“雁足書”或“雁足”稱書信。如唐代李紳的詩中說:“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又如南朝梁人王僧儒《搗衣》詩:“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唐代詩人權德輿《寄李衡州》詩:“主人千騎東方遠,唯望衡陽雁足書。”
雁足書的起因是常惠捏造的,屬於子虛烏有,但相傳還真有這類事。據明人張萱所著《疑耀》卷二說:元世祖中統年間,派郝經以宣慰副使的身分使宋,被扣於真州,十六年不還,郝經養壹雁,十分馴服。壹日經寫詩於尺帛曰:“露冷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繳弓,窮海累臣有帛書。”(累臣,指被囚禁的臣子)系於雁足而縱雁北去。雁為打獵人所獲,獻與元主,元主惻然。遂向南進軍。二年後,宋亡,可見雁足傳書,實有其事。
從雁足書演變而成的書信別稱還有:“雁帛”、“雁書”、“雁錦”、“雁帖”、“雁封”、“鴻”、“鴻雁”、“片鴻”“雁鴻”、“鴻書”、“鴻信”、“金鴻”等等。下邊舉出壹些例子,說明這些別稱的應用。
雁帛:元人柳貫《舟中睡起》詩:“江驛比來無雁帛,水鄉隨處有魚罾。”
雁書:清李漁《唇中樓·傳書》:“雁書寄到君前,我倩誰伶。”
雁錦:明人謝讜《四喜記·泥金報捷》:“定應是虎榜高標,怎不見雁錦遙傳。”“錦”字的含義詳見後文。
雁帖:元代李唐賓《梧桐葉》第壹折:“壹旦恩情成斷絕,烽火相連,雁帖魚書誰與傳。”
雁封:《事物異名錄·書籍·書柬》:“王瑳詩:‘雁封歸飛斷,鯉索還流絕。’按,謂書也。”
鴻、鴻雁、片鴻:鴻和鴻雁都是大雁。大的叫鴻,小的叫雁。由於《漢書·蘇武傳》中有大雁傳書的故事,所以鴻、片鴻和鴻雁都被用為書信的代稱。如清代孫枝蔚《得方爾止越中消息》詩:“遊吳曾有約,不謂滯錢塘。屢月無鴻雁,沿途半虎狼。”明代張煌言《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達文》:“千裏片鴻,經年尺鯉。”
鴻稀鱗絕、鴻消鯉息、魚沈鴻斷、雁杳魚沈、魚沈雁杳、魚沈雁靜、魚沈雁落:都是說書信絕少或斷絕。
鴻雁:指書信、音訊。如明代高明《琵琶記·拐兒紿誤》:“只怕豺狼紛擾路途間,鴻雁伯不到家鄉。”
鴻書:清代袁枚《奉和李雨村觀察見寄原韻》:“訪君恨乏葛陂龍,接得鴻書笑啟封。”
鴻信:清人二石生《十洲春語》:“兄妹無恩鴻信阻,年年風雨走關梁。”關梁指關口和橋梁,引申為水陸交通必經之處。
金鴻:金鴻本指秋雁,與鴻雁—樣,成為書信的代稱,但用得較少。如清人陳維崧《還京樂·送敘彜上人北遊》詞:“怕他年,又紅鯉無書,金鴻少使。”
羽、羽書、羽翰:“羽”是鳥的代稱,所以“羽”、“羽書”、“羽翰”也代指書信。如明代張煌言《與某書》:“發羽忽次,率勒上報。”郭沫若《紀念孫中山》詩之二:“天高風凈雁聲遠,寄語臺澎托羽翰。”
鸞翰、鸞書:亦為書信代稱。
書信的別稱(四)
第二類,以“雙鯉”為代表。
雙鯉、雙魚:此類別稱的根據有三種說法。—說典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壹種說法是古時用刻成魚形的兩塊木板,壹作底壹作蓋,把信夾在中間傳遞,所以稱為雙鯉或雙魚等。還有壹種說法是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的書信。明人楊慎所著《丹鉛總錄·雙鯉》說:“古樂府詩:‘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書。’據此詩,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即緘也,非如今人用蠟。《文選》:‘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即此事也。下雲烹魚得書,亦譬況之吉耳,非真烹也。”譬況即用近似事物比照說明之意。這壹說否定了第壹說。這是在詞語形成的原由上,眾說紛壇。但這些詞語皆代稱書信則無疑義。如韓愈《寄盧仝》詩:“先生有意許降臨,更遣長須致雙鯉。”清代人納蘭性德所作《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詞:“黃泉如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
“魚書”、“尺鯉”、“鯉魚”、“魚腸”、“鯉素”、“素鯉”、“魚素”、“魚中素”、“魚緘”、“魚信”、“魚訊”、“魚函”、“魚封”、“文鱗”、“鱗素”、“錦鯉”、“錦素”、“錦鱗書”等是與“雙鯉”、“雙魚”同源的書信別稱。下邊舉出—些例子驗證這些別稱的應用。
魚書:唐代韋臯《憶五簫》詩“:“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
鯉魚:元稹《貽蜀·張校書元夫》詩:“勸君便是酬君愛,莫比尋常贈鯉魚
魚腸:唐李嬌《素》詩:“魚腸遠方至,雁足上林飛。”
鯉素:宋劉才邵《清夜曲》:“門前溪水空粼粼,鯉素不傳嬌翠顰。”
素鯉:唐代武元衡《祭李吉甫文》:“風傳麗句,緘開鯉素。”
魚素;元代方回《贈呂肖卿》詩:“湓浦稀魚素,陽山杳雁程。”湓浦、陽山是地名。
魚中素: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遠水來從樓下路。過盡流波,未得魚中素。”
魚緘:元代張昱《得朱桓修編海道之音》詩:“魚緘尺素雖雲密,事載空言始可憐。”
魚信:唐代人胡曾《車遙遙》詩:“玉枕夜寒魚信斷,金鈿秋盡雁書遙。”
魚訊: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稟啟附·候楊提臺》:“夙庇鷹揚,虔伸魚汛。”
魚函:清人宣鼎《夜雨秋燈錄·青天白日》:“遂掩襟往覘,錦袱也。中裹金玉釵釧,珠寶靈星,滕以魚函,折作方勝。”
魚封:明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題詩罷告天公,替雁帖當魚封,風卷起入長空。”
文鱗:文鱗指魚,亦代稱書信。李商隱《題二首後重又戲蹭任秀才》詩:“虛為錯刀留遠客,枉緣書劄損文鱗;”
鱗素:明王世貞《答徐文杲》詩:“菇蘆最深處,鱗素壹堪憑。”
錦鯉:本意為鱗光閃爍的鯉魚,因鯉魚代指書信,所以用作書信的美稱,宋代李泳《賀新郎·感舊》詞:“彩舫淩波分飛後,別浦菱花自老,問錦鯉何時重到。”
錦素:宋代蔡伸《蔔算子》詞:“望極錦中書,腸斷魚中素。錦素沈沈兩末期,魚雁空相誤。”
錦鱗、錦鱗書:錦鱗是魚的美稱,因魚可傳書,故亦代指書信。如後蜀人顧瓊《酒泉子》詞:“錦鱗無處傳幽意,海燕蘭堂春又去。”杜牧《春思》詩:“錦羽啼來久,錦鱗書未傳。”
魚箋:這是與上述各別稱不同的書信別稱。魚箋是魚子箋的簡稱。魚子箋是唐代時四川產的壹種紙,紙面呈霜粒狀。因這種紙常常作書信用紙,所以代稱書信。如元代任昱《寨兒令·書所見》曲:“碧波不寄魚箋,翠衾寒猶帶龍涎。”
書信的別稱(五)
第三類,以“魚雁”為代表,把“魚書”、“雁足”臺並起來組成書信代稱。
魚雁:如丁玲《向警予烈士給我的影響》:“她遠行萬裏,有了新的廣大的天地,還不忘故舊,頻通魚雁,策勵盟友,***同前進。”
“魚鴻”、“鴻魚”、“羽鱗”、“鱗鴻”、“鱗羽”、“鱗翼”、“雁素魚箋”、“色箋雁書”、“魚腸尺素”、“魚腸雁足”、“魚封雁帖”、“魚書雁帖”、“魚書雁信”、“魚書雁帛”等是與魚雁類似別稱。
魚鴻:郭沫若《櫻花書簡》之三十七:“男亦時有函促其多修家稟,以慰慈念;定必早蒙俯納,總以國故糾紛,魚鴻不免有所沈滯耳,亦望父母勿過勞遠慮。”魚鴻、魚雁也指送信的人。
鴻魚:清人魏象樞的詩中有“身到衡陽休北望,最關心處是鴻魚”之句。
鱗鴻:清納蘭性德《大酷·寄梁汾》詞:“鱗鴻憑誰寄,想天涯支影,淒風苦雨。”
鱗羽:代稱魚和雁,進而借指書信。如林則徐《致姚春木王冬壽書》:“龍沙萬裏,鱗羽難通,但有相思,勿勞惠答也。”
鱗翼:關漢卿《古調石榴花·怨別》曲:“俺也自知,絕鱗冀,斷消息,幾時回。”
雁素、魚箋、雁魚:明人邵璨《香囊記·途敘》:“雁素魚箋,離愁滿懷誰與傳。”雁素魚箋也省作雁魚。如元吳氏《寄外》詩:“既無黃耳寄家書,也合隨便寄雁魚。”(黃耳在下文再談)。
魚箋雁書:明史叔考《醉羅歌·題情》套曲:“淚痕壹線羅裙繡裾,相思兩字魚箋雁書。”
魚腸尺素:北周庚信《謝滕王集序啟》:“魚腸尺素,鳳足數行,書此謝辭,終知不盡。”
魚腸雁足:唐李紳詩中有“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之句。
魚封雁帖:《吳騷·步步嬌·閨怨》“湘江竭,燕山截,斷魚封雁帖。”
魚書雁帖:明高濂《絳都春序·題情》套曲:“空接,魚書雁帖。反教人添哽咽。“
魚書雁帛:李漁所著《閑情偶寄·器玩·制度》:“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魚書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為乎?”
魚書雁信:《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個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
這些四字別稱,都是兩個書信別稱合在壹起連用的。
書信的別稱(六)
手書家信使函寸簡
信件還可分為許多種類,如公函、私信、便函、手書、家信、情書等等。現將手書、家信、短信、便函的別稱略加介紹。
1.手書
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壹般書信別稱。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暴章”即揭露。
“手書還稱“親筆信”、“手劄”、“手翰”、“手啟”、“手柬”、“手筆”、“手記”、“手帖”、“尺墨”等等。舉例如下:
手劄: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禮八行詩壹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臺省·房心宇侍禦》:“房念眾咻不止,其勢且孤,乃盡出二給事先後托請諸手柬呈上覽。”
尺墨:《翰苑新書·戴象麓(上贛州周府判啟)》:“編摩尺墨,披瀝寸丹。”
手筆:親手寫的或畫的東西叫手筆。因此親筆信也叫手筆。劉禹錫《上杜司徒啟》:“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書壹函。”
手記、手帖:親自寫的文章、書信之類稱“手帖”;親筆寫的筆記、日記、書信稱“手記”。如明代張居正《與薊鎮督撫書》:“昨偶因趙帥,以李自馨手帖見寄。”魯迅小說《傷逝》副題為“涓生手記”。
2.家信
指家裏來的信或外出後寄給家裏的信。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經舉過,其余舉例如下:
家書:宋趙抃(bian音變)《聞嶺外寇梗》詩:“家書萬倍金難得,遠夢幹回路不知。”
家問:《周書·晉蕩公護傳》:“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家報:李漁《蜃中樓·傳書》:“奴家還有壹封家報,妳可差個的當的差役,投到洞庭龍官。”
鄉書: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鄉書甫啟讀末終,涕淚藉嫌素中。”
鄉信:指家鄉人或家人的來信,但多指後者。唐劉長卿《同諸公登樓》詩:“北望無鄉信,車遊滯客行。”
竹報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陽雜組續集·支植下》說:“衛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壹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即主管寺內事務的僧人)每日竹報平安。”後來,就以“竹報平安”代稱平安家信,也簡稱“竹報”。如宋人韓元吉《水調歌頭·席上次韻王德和》詞:“無客問生死,有竹報平安。”
錦字:即用錦織成的字,源於壹個淒惋的故事。《晉書·竇滔妻蘇氏傳》載:“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錄。”後來就把妻子寄給丈夫的信稱“錦字”。如範成大《道中》詩:“客愁無錦字,鄉信有燈花。”錦字也稱“錦字書”、“錦文”、“錦書”、“錦中書”。
錦字書:李白《久別離》詩:“別來幾春末還家,玉窗又見櫻桃花。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磋。
錦文:馮夢龍《掛枝兒·耐心》:“錦文織就,薄幸回顏。”薄幸,猶冤家,舊時女子對意中人的呢稱。
錦書:唐人劉兼《征婦怨》詩:“曾寄錦書無限意,塞鴻何事不歸來
錦中書:唐耿湋(wei音圍)《古意》詩:“葉下統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
黃犬音:典故出《晉書·陸機傳》。西晉文學家陸機是吳郡吳縣(今上海松江)人。養有壹個很好的狗,取名黃耳,他曾在當時的首都洛陽羈留,很久沒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壹日他笑著對狗說:“我家絕無書信,妳能送信不能?”黃耳搖尾作聲,表示可以。於是陸機寫信用竹簡裝,系到狗頸上。狗向南尋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陽。後來就用“黃耳”或“黃犬”代指信使,用“黃犬音”借指家信。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黃犬音,難傳紅葉詩。”
黃犬音也稱“犬書”。如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待:“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遊秦。”“鶴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機關團體發出的形式比較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從前也叫“劄字”。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陳木南寫了個劄字,叫長隨拿到國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兩銀子。”
4.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為“寸箋”、“寸紙”、“寸楮”、“寸劄”、“寸函”、“片劄”。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茲舉幾例:
寸簡:夏曾佑《送汪毅白》詩:“千古心期憑寸簡,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願。“曛”(xun音熏)意為昏黑。
寸箋:魯迅《書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箋,以申謝悃。”悃(kun音捆),即真心誠意。
寸紙:秋瑾《念奴嬌·寄閨珵妹》詞:“別緒千絲,離恨萬縷,寸紙應難剖。
寸楮:太平天國羅大綱《致英使書》:“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劄:清人吳下阿蒙《斷袖篇·琴書》:“倘得機緣,寸劄相招。
寸函: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晚間曾寄寸函,夜裏又做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