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唐作品
他查了北京的《四庫全書》,發現裏面有吳有科的《傷寒論》。其論述廣博有力,見解獨到,符合事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他仔細研讀,深受啟發。他對葉更是推崇備至,但認為葉的學說“南證豐富,論據簡單,但有些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許多人不去深究而置之不理。”因此,他在繼承葉學說的基礎上,又請教顧,結合臨床經驗,撰寫了五卷本《傷寒論》,進壹步發展了溫病學理論。他認為溫病有九種,吳有科所說的溫病是傳染性最強的壹種。此外,還有其他八種溫病,可以根據季節和疾病表現加以區分,這是壹種完整的溫病分類方法。該書創立了“三焦辨證”理論,是葉繼發展張仲景六經辨證、創立辨證法之後,在中醫理論和辨證方法上的又壹創舉。“三焦辨證”法:是將人體“橫向”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主要是心肺,中焦主要是脾胃,下焦包括肝、腎、大腸、膀胱。從而建立了新的人體臟腑分類方法,非常適合溫病系統的辨證論治,診斷明確,治療方便。而且確立了三焦的正常傳導是壹種自上而下的“順傳”方式。“溫病從口鼻入,鼻氣從肺入,氣息從胃入。肺病傳於心包,上焦病不愈,則傳於中焦、胃、脾;中焦的病治不好,就會傳給下焦。始於焦點,終於焦點。”因此,治療原則是由傳變途徑決定的:“焦如玉不易治;對待中焦就像天平,但不健康,不安;就像松了壹口氣,不重也不重。”同時,吳對《傷寒論》六經的辨證也采取了肯定的態度,認為“傷寒六經由表及裏,須橫看;本節討論三焦,從上到下,由淺入深,所以壹定要縱向看。“這些學說雖然在論證和分析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對葉衛氣營血辯證方法的繼承,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在對疾病變化的認識上,可以平衡協調,相互之間並不矛盾。同時,三焦辨證法也完善了葉衛氣養血理論的治療原則。葉《溫病論》中的方劑不足,的另壹大貢獻是在《溫病論》中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如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清營湯、清宮湯、犀角地黃湯等。,都是後世醫家常用的藥方。目前臨床使用的方劑,《傷寒論》占了十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