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圓”相對。《孟子·離婁上》:“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也有釋為“方向、方位”的,引申為準則。如《詩·大雅·皇矣》:“萬邦之方。”毛傳:“方,則也。”方正;正直。《淮南子·主術訓》:“智欲圓而行欲方。”方術;道術。《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意即“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去做,這才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亦指方法。如:千方百計,教導有方。從這些釋義來看,如果把“方”解釋為方向、去處,未免流於簡單。其實,大多數人要出遠門總會有個方向或去處,不會漫無目的地遊蕩。而對父母來說,子女要離家出遠門,即使有明確的方向、去處,甚至有很好的工作、地位、收入,仍然會把子女的冷暖掛在心上。所以這個“方”並非作“方向、去處”解。當然,要準確釋出“方”的含義,還得結合《論語》的主旨。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所論述的“孝”,不是壹般意義上的“孝”。“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意即“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說,“孝”是“仁”的肇端。我們通常講為人兒女孝敬父母、贍養父母就是“孝”。其實,“孝”的內涵是多層次的,“孝”的方式更是多樣的。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怎樣為孝。孔子說,“壹個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出色,那麽除了生病,就沒有什麽事可使父母擔心了,這就是孝。”此種孝是最高層次的孝。(白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