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孔子贊美《易經》的原話
1、"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意思是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麽,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
2、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意思是孔子說:“如果再給我幾年的時間,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麽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二、韋編三絕的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壹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壹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擴展資料
《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長期被用作“蔔筮”。“蔔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同的經典。
《易經》中連山易是中國最早的易學體系,是三易之首。《歸藏》是三易之壹,相傳《歸藏易》是以以坤卦為首,萬物皆歸藏於地。《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壹般認為它是秦漢時期融匯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