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都被掃了,為什麽還有地下軍?戰區全是休息,夢境震撼。嗣鹿迷馬,屍臭臭。在第壹只手的幫助下,世界上沒有奇跡
這首歌的歌名是《秦始皇兵馬俑頌》,是我在1982參觀兵馬俑時即興創作的作品。我不做老套的詩,但我被乜壹的三草感染了。我曾經抄過這首詩,感謝他的謬誤,說這樣寫詩也很好吃。說實話,我自己覺得還不錯。聽著,我就是這樣。我從不假裝謙虛。
在此之前,我還在1979寫過壹首七調《秦史頌》。那是因為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看過壹篇評論秦國歷史的手稿。這個稿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當時稿子比較擠,我就放棄了,退給了作者。好像有點對不起作者。我寫了壹封很長的拒絕信,並附上了這首詩。後來我寫了壹篇短文,題目是《詠史三首·後記》,《秦史頌》就是三首之壹。這篇散文收錄在我的作品集《畫虎十年》裏,詩中說:
鮑魚臭了始祖龍的屍體,巧妙的設置了壹個機制給朱麗斯。馴服鹿和馬的繼承人,更不用說耗盡油脂了!真的很難防微杜漸,不要見笑。探究原因,尋求應對之策,別忘了過去才是先知。
這首詩是針對手稿的內容而寫的。前兩個對聯的意思和秦始皇兵馬俑頌裏的壹樣。“防微杜漸”指的是趙高逐漸竊權,使秦朝局勢壹發不可收拾,暗指當時四人幫只是在玩弄政治。總的來說,吟誦歷史要聯系現實,這也是老套。
秦始皇是壹個在後世引起很多討論的歷史人物。他總是被摧毀的多,獲得的名聲少。在史詩中,像李白這樣壹個眾所周知的曠達之士,在《古風三》和《秦王掃六合》的前半段,贊揚了他的勇敢,而後半段也譴責了他的暴虐和對求仙的無知,更不用說許多正統學者的議論了。但也有不少對歷史有所了解的學者對秦始皇做出了相當正面的評價,甚至稱贊他是“千古壹帝”。章太炎等現代學者撰寫了《秦》、《秦征紀》等文章,對秦始皇做出了肯定的評價,認為比其他人更成功。但總的來說,畢竟不是秦派的主流民意。
是儒家思想讓秦始皇背負了千古暴君的惡名。儒學是漢代以後中國兩千多年的主導學派,儒家的子弟幾乎是所有知識分子的代名詞。儒家是秦始皇統治下最倒黴的。說起秦始皇的暴政,首先要做的就是焚書坑儒。焚書,焚燒儒家經典;坑儒,坑的是六國的儒生。這口氣憋了幾千年,讓已經成為知識分子主流的儒家永遠懷恨在心,詛咒秦始皇為千古第壹暴君勢在必行。
自西漢賈誼《論秦》以來,有關秦史的詩詞中,壹直是壞詞多,好話少。壹般來說,越是正統,也就是越是迂腐,對秦始皇的譴責就越是嚴厲。剛才看到壹個新聞說河北在修長城,那就說說秦始皇壹直在修長城這件事吧,有很多不公平的評論。最常見的就是發表壹些“身在德國不危險”的空洞言論,嘲諷秦始皇修築長城徒勞無功,不顧當時抵禦匈奴入侵的實際戰爭需要。需要註意的是,在古代冷兵器互相對抗的戰爭條件下,城市的防禦是有效的,尤其是抵禦慣於騎兵的胡人入侵。中土世界的主要戰鬥力是步兵。如果沒有城墻設防,那就太可怕了。這是常識範圍內的事情,但是為了批判秦始皇,常識是不顧壹切的。在古代,通訊是落後的。不像今天,妳可以通過電話或發短信聯系。當時還需要在城墻上舉行篝火來警告或者發號施令,除非妳不想保護環境,讓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外敵的損害。不然建長城算什麽罪?
長城還有壹個良性作用,恐怕是不被註意到的。這是我在50年代末被派到寧夏時親眼目睹的。在甘肅和寧夏的邊境地區,長城已經倒塌,留下了壹段斷壁殘垣。非常顯眼的是,有城墻的地方,邊城裏是壹排排綠色的耕地,而墻外,是貧瘠的沙石,寸草不生。可以證明,這座不起眼的城墻阻擋了長城外的沙塵暴,創造了居民生活繁衍的環境。原來這長城也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了貢獻。
有很多涉及長城的關於秦代歷史的詩,腦海裏經常閃現壹首帶有“廣信”含義的詩,那是我少年時讀袁枚的《隨園詩》留下的記憶。這首詩是袁枚同時代的人寫的,但詩人的名字已被遺忘。袁枚通過賞析詩中的誓言和後記進入詩中。那兩句話是:“項進城,白用民膏建萬裏。”乍壹看,這兩句話真的很機智:陛下修建長城是為了捍衛秦朝的千古基業,可是滅了貴國的項羽和劉邦卻是在長城裏長大的。陛下,妳白活了!(袁枚在《與園詩》中記載。我還記得另壹副對聯,語氣和那副指長城的對聯壹樣:“詩書為何被燒被搶?劉翔是文盲。”)但仔細推敲,卻是漫無邊際或者無關緊要。修建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敵入侵,但其初衷並不是為了應對國內叛亂。修建長城和防止內部入侵完全是兩碼事。壹個政權垮臺的原因有很多,該垮臺的就垮臺,不建長城就垮臺。唐朝滅亡,宋朝滅亡,這兩個朝代有沒有修過長城?
進壹步的探索表明,人們之所以突然想談論壹個歷史事件,很可能是由於現實的刺激,他們所選擇的歷史人物,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召喚死者”,是為了現實的需要而尋找對象。袁枚那壹代知識分子,對兩霸的暴政,尤其是頻頻辱罵知識分子的文字獄,心生敬畏和憤慨,選擇了“焚書坑儒”的秦始皇作為他曲折發泄的對象。詩人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到了這壹點。這件事有點微妙,只有寫詩的人才知道。
談論歷史永遠是為了現實的刺激。魯迅的《準浪漫談》有壹篇關於華德焚書異同的文章,也談到秦始皇焚書是因為納粹頭子希特勒焚書。魯迅對秦始皇相當寬容,說秦始皇在焚書方面是有選擇的,而不是像希莫那樣把非德文化全部毀掉。秦始皇接受“可卿”,證明其並不排斥外來思想。據說希特勒和秦始皇相比,做不出同樣的車,同樣的書這樣的大事。今天的獨裁者更加殘忍和可惡。
據王元化考證,魯迅對秦始皇的態度受太傅章太炎的影響,華德焚書的異同也引用了魯迅對秦的看法。其實魯迅文章的主旨是指責希特勒更壞,為秦始皇辯護。也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公正理論,並沒有過分贊美秦始皇。真正贊美秦始皇的是毛澤東。還有詩為證,人們熟悉郭沫若的詩《勸妳不要罵秦始皇》。後來又創作了壹部《儒教批判》,可以說是對秦始皇最徹底的肯定。
“不死之身”秦始皇被“召喚”了兩千多年,真是熱鬧。對與錯,大眾和女方都是對的。沒想到壹不小心參與進來,寫了兩首歌。事實上,這是多事之秋,正如乜壹的詩中所說:
誰掌管著世界的是非,誰就是我們所有奴隸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