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白山野人的文獻記載

太白山野人的文獻記載

太白山“野人”在浩翰的古典籍冊中早有記述,稱之山精、山鬼、夜叉、毛人等,從對其形狀描述來看,酷似我們今天所說的“野人”。《周書》中記述野人的形狀是:“人身毛裹,自笑,笑則上唇掩其面。”《神異經》載:“太乙(太白山古名)深山有人長丈余、袒身面毛,雄日山丈,雌日山姑,能夜叩門求物。”漢代郭憲《洞冥記》中描寫太白山野人體形是:“淳物山(太白山古名)在京西百二十裏,山中有魅,其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長丈余,逢人而笑,口上唇蓋眼,下唇蓋胸,人見亦怪。或是遺下藤制草鞋長二尺五寸(漢尺),鄉人請之山大人。”

到了唐代,道教興盛,太白山地處京都長安近域,因之成為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來太白山的遊人漸多,人們遇見野人的機會也越多,這壹時期,籍冊中記載,太白山野人出沒頻繁。《太平文記》就記述這了這樣壹個真實的故事,貞元中,有韋自東嘗遊太白山,住宿段將軍莊,段將軍素知其勇。壹日,兩人眺望山谷,段將軍說:“過去有二僧人住在山頂,後為‘夜叉’所食,自今無人敢登臨。”自東大怒笑道:“今夜必取‘夜叉’首級。”是夜,他仗劍攀至山頂,見佛堂內鋪有細茅草,似為巨物僵臥之處,四壁掛滿熊、豕、羊肉。自東暗自思忖:“夜叉”尚未回來,於是拔下壹棵碗口粗大的柏樹為杖,緊閉佛堂門,並用石佛將門緊緊頂住。不久,壹“夜叉”挈鹿而至,見門緊閉不開,便用頭撞雲,立時昏撲在地。自東見狀急忙開門,用柏樹撾其腦而拽之入室。俄頃,又壹“夜叉”至,亦哮吼觸門,復昏死門外,自東又開門撾之而死。遂掩門烹鹿而食。及明,斷二“夜叉”首級,回見段將軍。段將軍壹見大驚異,連聲說道:“君乃晉代之周處也。”

明代徐樹丕《識小錄》中也有記載:“陳貞余母為寶雞縣令,壹日,見市間有山民出售毛皮者,似猿猱而無尾,毛色棕紅,長丈余,不知何種動物,經詢問謂‘山精’也。”又據山民反映:“(山精)見人搔人掖,令人笑,人撲地而舌舔人面以為快,人屏氣佯裝死乃棄去,還視之再三,人蘇欲起則追而扼殺之。”這些古籍中記載和太白山下民間長期流傳逃避野人的方法如出壹轍,可見古往今來,關於太白山野人的傳聞,絕不能全都視為無稽之談。

關於太白山野人,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編著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壹書這樣介紹:“……近幾年來,據當地群眾報告,太白山東側的壹些地方,曾出現過‘野人’,這更加引起生物學界和人們的極大興趣。”四位直接、間接目擊者提供的地點壹厚畛子、荒草坪、跑馬梁、架溝來看,都在太白山東南側壹帶。出處不同與書上的記載卻極為接近。從目擊者的職業來看:采藥、打獵、深山伐木,極有可能在意外之間與野人遭遇。深山裏狗熊、豹子、野豬都是令人可恢的野獸,為什麽要講出壹個與野人相遇的經歷來呢?另外,目擊者描述相同,但互不相識,時間不同,而看到的野人特點、地點卻極為接近,這便增加了太白山存在野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