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時(23時至01時)
2、醜時(01時至03時)
3、寅時(03時至05時)
4、卯時(05時至07時)
5、辰時(07時至09時)
6、巳時(09 時至11時)
7、午時(11時至13時)
8、未時(13時至15時)
9、申時(15時至17時)
10、酉時(17時至19時)
11、戌時(19時至21時)
12、亥時(21時至23時)
擴展資料
古代時辰的起源和換算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_、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從先秦時代的中國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壹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
壹日有十二時辰(壹時辰合現代2小時),壹時辰有八刻(壹刻合現代15分鐘),壹刻有三盞茶(壹盞茶合現代5分鐘),壹盞茶有兩炷香(壹炷香合現代2分30秒),壹炷香有五分(壹分合現代30秒),壹分有六彈指(壹彈指合現代5秒),壹彈指有十剎那(壹剎那合現代0.5秒)。
百度百科—十二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