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家語的關於“偽書”

孔子家語的關於“偽書”

作者姓名不可靠

在傳統的文獻學家眼中,古人有很多制造偽書的動機,例如某人對自己的著作沒有信心,要借助古人的大名來壯聲勢;又例如某人在與別人進行學術論爭時,為了要勝過對方,於是假托古人之名偽撰圖書,或是直接竄改古書,再利用這部書來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而偽書的特征則主要有兩點:壹、作者姓名不可靠。例如說某部古書標明由某人所作,但從書的內容看,這個人不可能是作者。二、著作年代不可靠。例如說某部古書號稱作於某時,但書中記載的事物只出現於較後的時代,這部書的著作年代自然是不真實的。傳統的文獻學家也把這類古書劃為偽書。而清代的學者,更歸納出許多辨別古書真偽的方法,好象根據書的來歷是否明確、書的流傳過程是否清晰、不同時代的書籍目錄記錄某書的卷數是否壹致等,作為判別古書真偽的標準。有了這些嚴格的準則,很多“身世不明”或“品質不純”的古書,便也難逃學人的法眼。清末的著名大臣張之洞即曾說過:“壹分真偽,而古書去其半。”

身世不明品質不純

《孔子家語》這部古籍,是中國圖書史上其中壹部最著名、也最受人關註的“偽書”。在古代,經、史、子、集這四個古書大類,壹直以經部的書籍最受古代學人重視,因為這些經典都跟孔子有關:有的曾經由孔子親自整理、作為教導學生的教材,有的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論和事跡,有的則闡釋孔子或後世儒家學派的思想學說。《孔子家語》所記載的,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說話和故事。我們知道,位列《十三經》的《論語》,就是孔子和孔門弟子的言行記錄;而由於內容相類,《孔子家語》在《漢書·藝文誌》中,也被歸入《六藝略》的“論語”類。不過,因為《孔子家語》在漢代曾經壹度失傳,當漢末的經學大師王肅,聲稱自己從孔子的後人孔猛那裏獲得這部古籍,並為它作了批註時,它的來歷便開始遭到世人質疑。此外,《孔子家語》的大部分內容,又跟若幹先秦和漢代古籍記載的孔子事跡大致相同。符合了“身世不明”和“品質不純”這兩大條件,到了宋代,《孔子家語》便被明確掛上了“偽書”的卷標,它在史誌目錄的地位,也由“經部”下降至“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