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以目前的醫療條件和水平,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無法做到徹底治愈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療方面,中西醫各有千秋,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方案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采用。
我們前面講到了中醫藥在治療糖尿病方面的確切療效和優勢,基本都是圍繞著中醫方劑進行探討,而作為中醫學中的經典療法,針灸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是否有益有效?壹起來探討壹下這個問題。
從二千多年前 , 《黃帝內經》中《素問·奇病論》寫道:“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 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到《金匱要略》專門立消渴專篇,提出消渴的癥狀及治療方法,再到《外臺秘要·消中消渴腎消》篇引《古今錄驗》曰 : “渴而飲水多 ,小便數,有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發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眾多中醫古籍的記載充分說明,古人對於糖尿病的疾病表現已經非常清楚。
糖尿病最嚴重的危害就是並發癥,古代醫學家們也早已總結出經驗。《千金方·論證》記載 :“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腎實也。腎實則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這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者腎功能衰竭後的表現,“內消”似糖尿病腎衰期;《諸病源候論·消渴候》記載:“其病變多發癰疽” ,類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和皮膚病變;《河間六書·宣明論方·消渴總論》提到:“消渴壹證,故可變為雀目或內障” ,類似於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說明古代醫家對消渴的並發癥早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
關於糖尿病的針灸治則 , 《醫學心悟·三消》 篇說:“治上消者, 宜潤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 。針灸治療主要以養陰生津、清熱潤燥為大法 。《千金要方》將 《甲乙經》中的循 5 經取穴擴大到循 8 經取穴,並對奇穴作了補充 。宋代《針灸資生經》又添列 8 個治療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濟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絕大部分針灸處方,辨證取穴18種,總穴44個。清《針灸集成》則在分型論治方面進壹步具體化了。
總的來說,古代醫籍中記述針灸治療消渴病時以辨癥施治為主。 運用最多的腧穴是 承漿 ,頻數最多的對穴是 行間、湧泉 ,最常用的組穴是水溝、金津、玉液、海泉、承漿、廉泉、氣海、腎俞,皆因消渴病常見癥狀是口幹善渴、多飲、身熱,故歷代醫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在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胰島素抵抗和胰島 β 細胞分泌功能障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研究已證實,針灸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島素抵抗指數,還能明顯保護胰島細胞功能,提高了機體對胰島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島素敏感指數和胰島素分泌指數,從而推測針刺可能是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胰島 β 細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從而達到降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