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秋節緣何又被稱為拜月節?

中秋節緣何又被稱為拜月節?

如今的中秋節已經越來越簡化,它最重要的壹個寓意是團圓,最主要的壹種美食是月餅,實際上在古代,中秋節是壹個很隆重的節日,在這壹天,會有很多的活動,甚至會有大型祭祀活動,即拜月。根據史料記載,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和《禮記》中,比如《周禮?夏官?司弓矢》中有這樣的記載:?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箙。?;《禮記?月令 》中則這樣記載:?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觿中。?

這裏的仲秋或者中秋,是與仲春或者中春相對的,即秋季的第二個月,就是八月,八月是壹個很重要的月份,在農耕時代,八月既是收獲的壹個月,又是需要種植麥子的壹個月,在這個月需要催收和鼓勵耕種,也要積極儲備各種糧食和過冬需要的物品。與此同時,仲秋正是陰盛陽衰的分界點,夕月(即拜月)成為這個月必須要做的壹件事,這其實是國之大事。

《國語》、《周禮》、《史記》中都有朝日夕月的記載,即春分祭祀太陽、秋分祭祀月亮。韋昭註解說:?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東門之外,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也。?秋分現在看來是固定在某幾天,但在古代,尤其是唐朝之前,這個秋分夕月的時間並不固定,似乎在八月的任何壹天都可以,只要是好日子,都可以用來舉行拜月大典。

但值得註意的是,唐朝之前,這種仲秋月拜月大典是由皇家主持的,即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有機會參加的,拜月大典的目的是?教民事君?,為百姓求得壹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是農耕時代百姓最樸素的對於美好生活的壹種期盼。但只能由皇帝來祭祀才有效,所以八月的拜月大典都由當時的皇帝來主持,比如《北史》中記載,578年,?八月丙寅,(宣帝)夕月於西郊。?這是北周宣帝宇文赟於八月初二在西郊進行的壹次拜月大典。

唐朝之前的各種古籍包括正史中都來沒有中秋節的任何記載,唯壹的就是這個仲秋之月的祭祀活動,或許在經年的祭祀中,人們發現八月十五這壹天的月亮最大,是最適合用來拜月的,於是八月十五很可能在唐朝之前就成為固定的夕月日期。但這種活動進局限於皇室來舉行,普通百姓沒有資格參加,其在史籍中的記載不免就簡單了很多,也沒有什麽有趣的值得記載下來的事情發生。

這種情況在唐朝時期有了變法,史籍中的記載雖不多,但是詩歌中的記載卻是相當多的,我們知道,唐朝時期是詩歌大爆發的時期,唐詩是我國古代最具魅力的存在,是唐朝的文化象征,整個唐代,有記錄的就有壹百首以上關於八月十五的記載,這說明到了唐朝,拜月活動逐漸為普通人開放,而八月十五這壹天也開始逐漸走進大眾,尤其是被學士文人賦予了更多的東西,比如杜甫、劉禹錫、白居易、韓愈等,都有關於八月十五的詩作,詩人本就是性情中人,他們多是遠離故鄉在外為生計奔波,到了八月十五這壹天,對著圓圓的月亮,突然就想到了家中的親人,於是會出現這樣壹個場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眾多詩人的這種情感寄托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承載了人們對於親人的思念,於是思念壹步步演變為盼著團圓,這或許就是後來八月十五中秋節最終成為壹個法定假日的原因吧。當然在大唐時期,八月十五的確是多了很多活動,皇帝拜月大典,百姓也有拜月活動,還有賞月、玩月的活動出現,總之,從大唐開始,八月十五的月亮就與寂寞無緣了。

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也在這壹天有諸多的故事流傳下來,比如會所《霓裳羽衣曲》就是在這壹天被創作出來的,比如唐玄宗為楊貴妃造望月臺,《開元天寶遺事》稱之為望站臺,說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八月十五這壹夜在太液池憑欄望月並不盡興,於是唐玄宗下令在太液池的西岸另造壹座百尺高臺,為的是來年能登臺望月,這不是望月臺是什麽。只可惜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這等雅趣註定實現不了了,因為望月臺還沒有建起來,安祿山就領兵氣勢洶洶的殺來了,望月臺只建了個地基而已,倘若事實屬實,那麽這壹年當時755年。

拜月從原先的政治需要和農耕需要演變為百姓心中對未來生活的各種美好期盼,或者單單就是在這壹天生出平安喜樂的幸福,八月十五成為全民節日,各種相關的詩歌創作有人層出不窮。於普通百姓來說,八月十五拜月就不僅僅是祈禱風調雨順了,各種各樣的期盼以及情感似乎都可以在這壹刻進行處理,當然也有黯然傷魂在其中,比如吉中孚妻的《拜新月》,其中有這麽幾句不忍卒讀:

望月更長生。東家阿母亦拜月,壹拜壹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儀,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

從明眸皓齒的少女到如今的庭院怨婦再到未來的悲寂阿母,時間究竟對人做了什麽?這首詩中寫的是女子的拜月,實際上,古代,男女拜月所求的都是不壹樣的,尤其是在十二三歲的花季年齡,南宋時期的《新編醉翁談錄》中記載: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所有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都會在八月十五這壹天作成人打扮,然後焚香拜月,少男求得自然是金榜題名,少女求得則是相貌出眾將來有個好夫君。

這個時期的拜月活動早已不局限於皇帝的拜月大典,普通老百姓可以在中秋節這壹天進行各種的活動,包括拜月、玩月、望月等等各種與月亮有關的活動,而且中秋節逐漸成為團圓的壹個好日子,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再之後就是固定的壹個假日。南宋時期,中秋節正式成為壹個假日,而在明朝的壹些著作中,中秋節已經逐漸被稱為團圓節,在這壹天不僅親人要團聚,很多食物的形狀也必須是圓的。或許從那個時候開始,中秋節逐漸成為百姓的團圓節,而原本的隆重的拜月節逐漸被普通百姓所舍棄,準確來說應該是被部分百姓所舍棄。

曾經的國之大事夕月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拜月節越來越不被重視,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心底最深的渴望,即團圓,人們更加註重中秋節的團圓寓意,壹家人團團圓圓在壹起比什麽都好。當然,這並不是說拜月活動就沒有了,在壹些地區,拜月活動時至今日還在舉行,有些地區的拜月大典還相當隆重,這也算是壹種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