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寫歷史人物的高考作文素材

寫歷史人物的高考作文素材

寫歷史人物的高考作文素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

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贊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以高度贊揚外,對其表現周武工伐紂滅商的戰爭功績的內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信任,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君子固窮 孔子到達陳國,寄居在司城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便使人聘請孔子,準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裏之地封給孔子。孔子前往拜見回禮,從陳地往蔡地遷徒被圍閑,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絕”(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同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閑就胡作非為了)。”告誡君子任何艱難的時候,不管發生什麽事情,也應該維護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佇立於尼山腳下,望著滾滾遼河,觸景生情,禁不住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於司空見慣的流水綠波之中發現了深奧的道理,懊喪的情緒也如水般流去了。後來莊子在《莊子?知北遊》中也有類似感嘆:“人生天地間,如白駒之過隙,忽忽而過。”形容時間流逝得非常快,這也是“白駒過隙”的來歷。

苛政猛於虎 孔子路過泰山,見有壹位婦女在墳瑩旁痛哭哀號,於是詢問。婦女回答說:“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讓子路問道:“為什麽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道:“因為這裏沒有苛捐雜稅的暴政。”孔子對隨從的弟子們說:“苛政對人的危害,有甚於猛虎啊!”

待價而沽 孔子遊說諸侯,想得到重用,卻四處碰壁,十分感傷,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貢得壹美玉,來問孔子,是要收藏,還是找個識貨的賣掉。孔子大聲嘆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意為:賣掉吧,賣掉吧,我正等著識貨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賞識自己的人才會出來效勞出力。

壹、莊子簡介

莊子 (約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今城關鎮東城路)人。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壹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流派

(壹)人物事略

濠梁之辯

莊子和惠子壹壹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倐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魚遊得多麽悠閑白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嚎上也(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妳剛才所說的 ‘妳怎麽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己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壕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秋水》

鴟得腐鼠

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前去看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內搜尋莊子,整整三天三夜。莊子去看他,對他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口:‘嚇!’今子欲以子之魏國而嚇我邪(南方有壹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妳知道嗎?鹓雛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壹只鷂鷹尋覓到壹只腐爛了的老鼠,鹓雛剛巧從空中飛過,鴟鷹擡頭看著鹓雛,發田壹聲怒吼:‘哧!’如今妳也想用妳的魏國來怒吼我嗎?

材與非材

莊子行走於山中,看見壹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麽原因,說:沒有什麽用處。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其壹能鳴,其壹不能鳴,請奚殺(壹只能叫,壹只不能叫,請問殺哪壹只呢)?主人說:殺不能鳴者。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鵝,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莊周夢蝶

莊子為了說明物化的道理,講了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莊子說這就叫物化。簡單的壹個故事,既表現了壹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系揭示出來。形而下的壹切,盡管千變萬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麽區別的。

鼓盆而歌

莊子回到家不到壹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與妳夫妻壹場,為妳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妳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樂觀豁達。

莊子陪葬

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l打算用很多東西作為陪葬。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賫送。吾葬具豈不備邪?弟子說: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孫臏,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壹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

人物事略

師從鬼谷子孫臏,自幼聰慧。不幸幼年喪父,二哥孫虎因兵亂走失。孫臏立誌拜師學藝,造福百姓。當時楚國有位學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隱居鬼谷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谷先生",孫臏於是學藝於鬼谷先生。與孫臏壹起學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後人稱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龐涓是其同學,孫臏勤奮好學,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而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賢妒能。龐涓比孫臏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將軍。他自認為才能不及孫臏,就悄悄派人召孫臏到他那裏***事。等孫臏到了以後,龐涓設計陷害孫臏,削去了他的兩只膝蓋骨(古代稱為臏擯刑),想使孫臏的才能不得顯現於世。這是"孫臏"這壹名字的由來。

逃魏奔齊孫腔被削去了膝蓋骨後,成了殘疾人,並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有壹天,他聽說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陳說自己的遭遇、行軍布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大為感動,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賽馬顯才孫臏到齊國時,齊威王即位不久。齊國王公貴族常以賽馬為樂。有壹次,孫臏去看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出主意說:"將軍先用下等馬和威王的上等馬賽,再用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田忌照做了,結果壹負兩勝。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麽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召見孫臏,跟他談論兵法和治國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為師"。

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占了衛國的漆和富丘,衛國原來就依附於魏國,當受到趙國的軍事壓力後,衛國屈服了。魏惠王為了奪回屬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趙國便向齊國求救。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向田忌提出"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戰略。田忌依計而行,令壹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於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淚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

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魏國發動對韓國的戰爭。韓國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鑒於桂陵之戰的教訓,遂撤韓國之圍,調十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副,準備與齊軍進行壹場戰咯性決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他命令軍隊進人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竈,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竈,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竈。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人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於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命令壹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成定局,就拔劍白刎,臨死說:"遂成豎子之名!"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回歸田園、著書立說齊宣王拜田忌為右丞相,孫臏為左丞相。不料壹些朝中權貴大臣不斷向宣王進讒言,宣王起了疑心。孫臏知道後,即勸田忌壹同棄官隱居。孫臏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這裏寫成了《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戰略思想,這是壹部享譽世間的兵家寶書。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市)人。

人物事例

疑殺華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頭腦痛風癥,僚臣華歆向他推薦了神醫華倫。遺憾的是,當華倫指出其癥因風而起,病根入腦,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須利斧開腦取風涎方可根除時,曹操竟疑心華佗是想乘機害他性命,遂將華佗殺了,壹代神醫命絕於世。

廢除寒食節 “寒食節”相傳起於春秋時嚴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們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壹百余天。曹操有壹年視察並了解當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時,發現民間百姓每年度過“寒食節”的方式,己經非常嚴重地影響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於是下令廢除。

提倡薄葬 218年,曹操頒布了壹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壹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壹概不要隨葬。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發代首 有壹次,曹操大軍經過農田,看見田裏莊稼豐收在望,於是下令凡踐踏麥田的,就斬首示眾。不料自己的馬受驚而壹下子躥入麥田中,踐踏壞了壹塊麥田。為了實踐自己的命令,取信於民,於是就割了自己的頭發來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張繡時,路上缺水,將士皆渴,於是他以鞭虛指著前面說有梅林,軍士聽說後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麽渴了,最終走出了困境。

煮酒論英雄 壹日,曹操與劉備邊喝酒邊評論天下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壹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於是從容俯首拾箸說:“壹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意即連聖人對迅雷烈風都會失態,我怎能不怕呢?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曹操於是不疑劉備。

裸足迎才 許攸來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覺,壹聽舊友許攸來投,連忙從床上跳下來,鞋襪不穿,跑出恭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入,操先拜於地。許攸壹見,感慨萬千。

東臨碣石 公元207年,統壹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氣爽,曹操親率威武之師,滿懷勝利豪情,長驅東進。渤海西南岸有壹山突兀,靈秀獨鐘,曹操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滄海,歌以詠誌。於是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觀滄海》。

濫殺無辜 董卓敗亂朝綱,曹操帶領兒個人逃回鄉裏,經過友人成臯呂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個兒子。夜晚聽到他們食器碰撞的聲音,誤以為是想謀害自己,於是在夜裏殺了他們。而且還淒愴地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由此可見曹操陰險冷酷的權謀。

曹操焚稿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講了這樣壹個故事:張松出許都求見曹操,曹操見張松矮小,相貌又醜,便有意冷落他,邊洗足邊接見,使張松憋了壹肚子氣。次日,曹操掌庫主簿楊修拿出曹操新著兵書《孟德新書》給張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張松看了壹遍即記了下來,故意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為己能。”楊修不信,張松說:“如不信我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壹遍,並無壹字差錯。楊修大驚,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說:“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壹樣?”認為自己的書沒有新意,就讓人把那本書燒了。

生性多疑 曹操死後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壹方面為了防止盜墓,另壹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傳說,在安葬他的那壹天,郵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擡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後從劉邦(見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人物事略

胯下之辱淮陰有個屠戶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註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檔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命運多舛秦末,項梁起兵反秦,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采納。

離楚歸漢韓信離開楚軍,投奔劉邦,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己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日仰視,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封韓信壹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得到蕭何的賞識,卻始終不被劉邦所重用,於是乘月而走。蕭何聽說韓信走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騎上馬去追韓信。追上韓信後,蕭何問韓信為什麽要走,韓信說:“漢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這兒也沒什麽意思,想去投奔別人。”蕭何說:“妳先別走,和我壹塊回去。如果這次漢王再不封妳為大將,妳再走也不遲呀。”在蕭何的再三懇求下,韓信勉強跟蕭何回去了。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壹回,漢高祖劉邦在和韓信的閑談中,議論朝中將領的軍事才能。到後來,劉邦問韓信:"妳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呢?"韓信說:"陛下您最多能指揮十萬人。"劉邦又間:"那麽妳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帶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反映出韓信的自信。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與韓信議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時出征的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問韓信該如何進兵,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於是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率領三軍,悄悄地從南鄭出發,偷渡陳倉。

斷水塞流,大破聯軍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韓信與齊楚聯軍對峙於濰水。韓信連夜秘密派人裝滿壹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遊堵起來,這樣下遊河水變淺了。次日上午。當齊楚聯軍剛剛走到河心,韓信暗令埋伏在上遊的漢軍扒開沙袋,飛瀉而下的大水將正在渡河的齊楚聯軍截為兩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計其數。韓信回兵追殺過去,壹舉全殲了已過河的齊楚聯軍。齊王逃跑,尤且(齊楚聯軍主帥)戰死,留在東岸尚未渡河的齊楚聯軍見主帥已死,紛紛棄甲曳兵,落荒而逃。就這樣,漢軍壹舉占領了齊國全境。

四面楚歌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該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壹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采用典型的側翼攻擊戰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後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後再令中軍推進,壹下子完成了合圍。人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喪失鬥誌,被漢軍壹舉聚殲於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己去,自剔於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司馬遷(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人物事略

少年司馬遷 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蔔。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遷10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同、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19歲為補博士子弟。

遊歷天下 20歲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範蠡眨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臨危父命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妳壹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壹生希望寫出壹部通史的願望。妳壹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壹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壹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歷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歷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制定出新歷,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歷》

仗義執言 天漢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戰千裏,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短開脫,把他投人監獄,並處以腐刑。

忍辱負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壹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誌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巨著壹壹《史記》

史書體系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壹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壹個完整的統壹體系。

開綜合纂史之法 《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史記》第壹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荊軻

戰國末期衛人,先世為齊人,喜好讀書擊劍。衛人稱之為“慶卿”,後遊歷到燕國,被當地稱為“荊卿”(或荊叔)。後來,由燕國智勇深沈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後刺殺秦王不中,被殺。

人物事略

結識高漸離荊柯到燕國之後,跟那裏壹屠狗者和壹位善於擊築的高漸離很投合。荊柯喜歡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漸離在燕國街市上喝酒,喝到興頭上之後,高漸離擊築,荊柯隨著築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樂。過後又相對哭泣,旁若無人。遂與高漸離成為知己。

田光識才荊柯到了燕後,與田光相識,田光知他並非壹個平庸的人,非常欣賞他。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後逃回燕國,尋求報復秦王的人。鞠武推薦田光,田光推薦了荊卿。可是太子丹對田光並不信任,田光認為長者辦事,應該不讓人懷疑;壹個人辦事卻讓人懷疑,就算不上是有節操的俠義之人了,於是自殺。

相遇燕丹燕太子丹為了刺殺秦王,委托荊軻以大任,並且懇請荊軻不要謙讓推辭,於是把荊卿尊為上卿,請他住上等賓館。太子每天都上門問候,準備最豐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獻上珍異物品,車騎之類,荊柯有感於太子丹的誠意,於是與之相謀。

謀計樊於期樊於期本為秦將,因事得罪於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去奉獻給秦王,秦王才會樂於接見荊軻,這樣才有刺殺秦王的機會。荊軻知道太子於心不忍,便背著太子私下去見樊於期,用道理說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易水蕭蕭太子以及知道荊軻要去刺殺秦王這件事的賓客,部壹身素裝來送別荊軻。至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分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填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己不顧。

謀計於蒙嘉荊軻帶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厚贈秦王寵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荊軻先在秦王面前說:“燕王確實被大王的威嚴震懾得心驚膽戰,不敢出動軍隊抗拒大王的將士,情願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子,謹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級並獻上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裝匣密封。燕王還在朝廷上舉行了拜送儀式,派出使臣把這種情況稟明大王,敬請大王指示。”秦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

智解危機秦王布置九賓的禮儀,在鹹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柯捧著有樊將軍頭顱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依次走到臺階下面。秦舞陽內心害怕,臉色突然變了,秦國的大臣對此都驚疑起來。荊軻回頭對秦舞陽笑了笑,上前對秦王謝罪說:"北方邊遠地區的粗俗人,不曾見過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寬恕。"

圖窮匕見在秦殿上,荊軻取出地圖捧著它獻給秦王,地圖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來。荊軻乘勢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沒有刺到秦王,秦王大驚,嚇得連連後退,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秦王撥出了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過去,卻沒有擊中。武士們這時沖上來,把荊軻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