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借錢見人心,還錢見人品

借錢見人心,還錢見人品

借錢見人心,還錢見人品

 借錢,借的是情。

 還錢,還的是誠。

 知乎上有個問題:要不要借錢給朋友?

 有人說知根知底的朋友可以借;有人說要看情況,救急不急窮;還有人說,不借可能會失去壹個朋友,借錢可能會失去錢和朋友……

 在金錢面前,人與人的信任就像壹張白紙,是把它變成彩色的?還是變成褶皺的廢紙?那要看對方怎麽做。

 借錢,借的是信任和情誼;而還錢,卻能暴露壹個人的人品。

 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

 中國有句古話:“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日本也有壹句諺語:“借錢陪笑臉,還錢似閻羅。”短短幾語說出了借錢對感情的重大影響。

 很多人在借錢時面露困色,俯首哈腰,要求還錢時,卻想著“這是我憑自己本事借的錢,為什麽要還?”也正因如此,借錢成了觀察人品的最佳時刻。

 國內比特幣交易所okcoin創始人、前豆丁網CTO徐明星原本想和業內另壹大佬建立合作關系,但因為壹次借錢事件,徐明星徹底打消了這壹念頭。

 這個大佬曾在危難之際,向徐明星借款6千多萬,之後徐明星和他溝通還錢的事,他多次拒絕,最後直接失聯了。更讓人氣憤的是,欠錢不還的這位大佬,竟在美國住著幾百萬美金的大豪宅,同時還大手筆地投資項目。

 徐明星說:“我追了他三年才要回來壹部分錢。”壹個人的財務信用,就這樣暴露了他的人品。

 壹輩子那麽長,誰都免不了有手頭緊、周轉不開的時候。若跟朋友借了錢,就應該盡早歸還,否則,這份情誼也只能止於財帛了。

 借錢,是信任抵押

 作家三毛曾說:“與朋友之間不要有金錢來往,因為借錢是十分考驗友誼的。”

 向朋友借錢,實際上是有抵押的。這個抵押品比房子、車子都珍貴,它就是“信任”。

 國學大師章太炎有次兜裏沒錢了,準備向好友汪允宗借錢,章太炎主動寫了借條:“今已不名壹錢,乞借銀元兩枚,以購香煙。”同租的室友蔣維喬看到後不解,便問:“既然已向人借錢,為何不多借幾元?”章太炎說:“與此君不過兩元交情,多則恐怕不會答應。”

 章太炎借錢以後的事雖沒有提及,但相信以他的人品肯定會按時歸還。

 壹個人借錢時,也借出了自己的信任,只有按時將錢悉數歸還時,信任才能被還回來。反之,就算“贏”得了錢,也失了人品和情誼。

 世界上最偉大的勵誌叢書《羊皮卷》裏寫道:“借錢給朋友,將以失去友情作為利息。”

 香港明星張智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目前借出去的錢已經是七位數了,但這些錢都討不回來。對此,他頗感無奈,“盡量別找我借了,為了錢會失去朋友,朋友不可以講錢。”

 在這個人情社會裏,借錢似乎是無法避免的壹件事。但錢未必是不能借,只是借錢需要看人品。如果妳人品好,我願意借;但如果妳人品糟糕,對不起,這錢我無法借妳。就像電影《後會無期》裏的那句經典臺詞:要先學會分辨,然後再去信任。

 最後請記住,哪怕妳欠了別人壹塊錢,也請記得及時歸還。這是人品最有效的試金石,也是為人處事的道德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