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脾積簡介

古籍中的脾積簡介

註解脾積為古病名。五積之壹。又名痞氣。是指脾之積證。以胃脘部有塊如覆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等為常見癥。《難經·五十四難》:“脾之積,名曰痞氣。”《脈經·平五臟積聚脈證》:“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飽則見,膜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其色黃。”王肯堂主張用七氣湯下紅丸子,兼吞痞氣丸(見《證治準繩·雜病》)。《嚴氏濟生方》卷四:“痞氣之狀,留於胃脘,大如復杯,痞塞不通,是為脾積。診其脈微大而長,其色黃,其病饑則減,飽則見,腹滿嘔泄,足腫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關於積聚積聚(abdominalmass、amas *** entandaccumulation)為病名。是指以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見《黃帝內經靈樞·五變》。積聚為積病與聚病的合稱。腹內結塊,固定不移,並伴脹痛或刺痛為特征者稱為積。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為特征者稱為聚。積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機:積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乃為臟病;聚是無形,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屬氣分,乃為腑病。積為臟病,臟有五,聚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積六聚之名。積和聚在病情和病機上雖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機相關,故並而討論。積聚與癥瘕痃癖等證相類似。《醫學入門》等書有以積聚為男子病,癥瘕為女子病者。又有從部位區分者。《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見於胸膈間,是上焦之病;痃積滯見於腹內,是中焦之病;癥瘕見於臍下,是下焦之病。……故積聚痃癖痞,多生於男子,而女子偶患之;癥瘕多生於女子,而男子偶患之。”詳見積聚條。

詳見百科詞條:脾積 [ 最後修訂於2016/9/28 17:28:09 ***694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