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刮痧法簡介

古籍中的刮痧法簡介

刮痧法指以湯匙等物蘸油(或水)刮動體表某些部位使之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出血的壹種治療方法。《世醫得效方》:“治痧證,用苧蔴蘸水於頸側、兩肘臂、兩膝腕(彎)等處戛掠,見得血凝皮膚腫,紅點如沙粒狀,然後蓋覆衣被,吃少粥湯……得汗即愈。”應用時,用湯匙、銅錢或麻紗等物蘸香油或水,於患者脊柱兩旁從上往下順括,用力先輕後重,幹則再蘸再括,以出現紅色斑點或斑塊為度。如刮頸項,應沿中線從上向下;刮胸部則應沿肋間隙從後向前輕刮;刮頭額、肘窩、腘窩等處,可用棉紗蘸油輕擦。主治急性胃腸炎、中暑等。刮痧法為治療實熱痧脹的方法。癥見頭眩、胸悶、肢體麻木、上吐下瀉、惡心等,多因中暑或感受穢濁所致。用銅錢(或光邊瓷器)蘸香油沿患者脊柱兩旁輕輕向下順刮,逐漸加重,以出現紅紫斑點或斑塊為度。繼以消毒三棱針刺破斑塊,出盡紫黑血,使痧毒外泄。如刮頭、額、肘、腕、腿、膝等處,可用紗線或頭發蘸香油刮之。腹部柔軟處,可用食鹽以手擦之。

詳見百科詞條:刮痧法 [ 最後修訂於2015/6/16 16:11:34 ***400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