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師:老聃、萇弘,師襄。
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1.老聃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東周守藏史(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壹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2.萇弘
萇弘,字敘,古資中縣(現資陽市雁江區)人,公元前(575-492年)。據《圖經》載“萇弘、資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數裏之內土色尚青。”又據,《莊子.外物篇》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
孔子在請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異同後最後問萇弘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
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叠,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3.師襄
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壹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史記》裏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