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揚州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

揚州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遊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城區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現轄廣陵、維揚區、邗江3個區,江都、高郵、儀征3個市和寶應縣。全市***有97個鄉鎮,9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6653.81平方公裏,市區總面積988.81平方公裏,全市總人口457.19萬,其中市區人口115.13萬人。現轄區域在東經119度01分(儀征市移居、青山壹線)至119度54分、北岸31度56分至33度25分(寶應縣西安豐、涇河壹線)之間。南部瀕臨長江,北與淮安、鹽城接攘,東和鹽城、泰州毗聯,西與天長(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裏,沿岸有儀征、邗江、江都;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全長143.3公裏,由北向南溝通白馬、寶應、高郵、邵伯4湖,匯入長江。揚州市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東經119度26分、北緯32度24分。

揚州全市***有36個民族,漢族占總數的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3%。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壹的少數民族鄉。  

揚州既是風景秀麗的風景城,又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城、歷史悠久的博物城。這裏有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漢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遺址,明清私家園林,眾多的人文景觀,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遊資源,多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

1998年,揚州榮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中國最著名的湖上園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剎大明寺是中國4A級風景區(點):何園、個園、唐城遺址、高郵盂城驛、普哈丁墓、龍虬莊古人類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遊覽線是國家旅遊局向海內外推出的國家級旅遊線;揚州的穆斯林旅遊產品正日漸成為我國穆斯林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年來,揚州市利用名城優勢和景觀特色,在“古、文、水、綠、秀”上做文章,成功地開發了壹大批旅遊“新品、名品、精品”,並進壹步開發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遊覽線、高郵湖漁家樂休閑遊、儀征生態旅遊等民俗觀光系列產品,此外,汪氏小苑、漢廣陵王墓博物館二號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園、市區古運河風光帶、隋煬帝陵、玉器廠工藝美術景區、西郊森林公園、儀征登月湖旅遊度假區、江都龍川廣場等壹批旅遊新景點也正式對外開放。

2001年,揚州旅遊業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接待境外旅遊者10.08萬人次,同比增長17.96%;創匯4001萬美元,同比增長1.69%。接待國內旅遊者552萬人次,同比增長10.18%;國內旅遊收入40.69億元,同比增長 9.21%。旅遊總收入44.01億元,同比增加8.59%。旅遊增加值13.50億元,同比增長20.32%。目前,全市擁有星級涉外飯店36家,各類旅行社50家。

揚州,作為地域稱謂、《尚書》等古籍均有記載,為華夏九州島之壹。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壹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景觀盛極壹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開始了揚州歷史上的第壹次繁華時期。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壹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壹帶的移民南遷廣陵壹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隋煬帝開大運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揚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葬於揚州城西北五裏吳公臺下(後改葬雷塘)。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公元616年,復稱揚州,治所自此在今揚州。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壹大都會,時有“揚壹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多中,揚州始終起著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友好往來。唐代揚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頻繁。僑居揚州的大食人數以千計。波斯、大食、婆羅門、昆侖、新羅、日本、高麗等國人成為僑居揚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揚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註釋的《文選》,旁征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壹。大詩人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壹,僅《春江花月夜》壹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揚州地為督帥之所,又處漕運要沖,此後鹽漁之利,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壹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的追逼下,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行宮壹年,更促進了揚州繁榮。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壹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鬥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壹直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嶽飛等南宋名將在這壹地區進行了艱苦的鬥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但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揚州的經濟又不斷恢復發展。在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王令等在揚州留下大量傳世名作。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漸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