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經》為什麽容易學?
因為《易經》雖然是無字天書,卻創造了八個符號來描述對人類生存有重大影響的八種自然現象,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八卦。
2.我們說易經有三個關鍵詞,陰陽五行八卦。這是整部易經的核心只有三個字。八卦符號是古代語言,我們使用易經就相當於把古代語言翻譯成現代語言。我們大多數人都懂基本英語。英語有26個字母,但是八卦這種古老的語言有多少個字母呢?只有八個字母;學習基礎英語交流需要掌握多少單詞?保守估計壹兩千字。而整個易經體系有多少個字?只有64個字!64個字涵蓋了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
3.正是因為妳只需要掌握8個字母,只需要記住64個字就可以學習易經。所以《易經》是壹本易學的經典。很多人覺得難,是因為沒有掌握簡單的方法和錯誤的道路,即使花壹輩子的時間在易經上,也無法掌握和運用易經。
有些人越學越差。我認為學習者還沒有掌握學習易經的思想內涵和精髓。應註意以下幾點:
1.學習《易經》就要理解“物極必反”的思想,因為這種思想在《易經》中無處不在,比如居安思危,不可亡羊補牢等等。
這種思想滲透在很多古籍中,或者有類似的句子表達這種思想。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反道之動”。《呂春秋·智伯》說:萬物必有所缺,物極必反。《易》將這壹概念發展得更為徹底。但是真正理解這個意思並不容易,但是說起來很容易。
2.窮而柔久“copula之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的核心是著名的“三變論”,即簡單、變化、困難。
所謂“難”,就是基本平衡;“變”即發展變化,即不平衡;簡單意味著世界上所有最復雜的事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符號來概括。發展、變化、不平衡是絕對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
得天獨厚,無往不利。事物總是在變化的,不要拘泥於某個瞬間。比如水火吉吉的占蔔和水火吉兇的占蔔沒有幫助。
水火吉吉的結構看似是壹個完美的占蔔,但並不是最後的占蔔,在這種狀態下無法固定,暗示著事物是無窮無盡的。
《老子》中也有類似的思想:“不如其所好,不可久保。
"蘇軾也說:"蓋必從其變者觀之,則天地不能在壹瞬間。
在生活中,可以引申為——不要事事拘泥。事物總是在變化的,不開心的時刻沒必要生氣。
3.自強是大家都熟悉的。“君子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
學習就是這樣。學無止境。
4.辯證地看,我們必須和陰陽壹起研究易經。
也就是說,不能只看陽不看陰。這和我們必須看坤、看坎、看泰是壹個道理。做是天,離開也可以是天。
天空是屬於楊的,但我們不能固守。天屬陽,相對地屬陰。沒有陰,就沒有陽。壹男壹女,男的是陽,女的是陰。
兩個男人,高的是陽,矮的是陰;站為陽,坐為陰;胖為陽,瘦為陰;動者為陽,動者為陰。春夏秋冬,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春屬陰,夏屬陽。
最初的陰陽觀念應該不是來源於四季,而是來源於“即刻”法。太陽是陽,影子是陰。還有壹種說法是看日月交替得到的。其實以上的想法都差不多,基本上是同壹個意思。
5.無中生有。明白什麽是無,什麽不是無。
《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間,還迷人嗎?”虛而不屈,動之以多,言之以多,數之以少,不如守之以中。
“如果妳能很好地理解為什麽天地之間有壹種韻味,妳就能理解什麽是虛無。
《老子》第四十五章也有類似的說法:大利在沖。
當然,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看個翻譯就行了,但是沒用。就是這種空的感覺,妳要自己去感受和體驗。
6.全息思想最早是董仲舒用類似的概念提出來的,叫做“副天”。
全息思想可能會廣泛應用於中醫。比如耳朵、手掌、腳底可以代表妳整個人體。在周易預測領域也有廣泛應用。中國文化看重的是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而不是無限解剖單個事物。
《莊子天下》:杵壹尺,半天,不盡。人體與自然之間有很多感覺,這裏就不多舉例了。
7.永遠交往。
看到這壹面,就壹定同時想到另壹面,而如果妳習慣了這些東西,比如1+1=2,G=mg,就很容易被誣陷,變得絕對。
比如有人問代表的顏色是紅色還是藍色。這本書說紅色,那本書說藍色,不代表他就是紅色或者藍色,他也可以是白色或者其他顏色。不要成為妳看到的樣子。比如陰陽,陰陽不是具體的東西。黑和白也是陰陽。現在妳拿著鼠標,手背也是陰陽。上面的例子已經給出了。
再比如坤,爻中有“母馬有德”的說法,母馬就是母馬,母。《象》中有壹句話,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壹個母親有什麽特質,承載、包容、孕育,與大地相合是壹個屬性,所以坤是大地之母,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