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丞的甲骨文含義

丞的甲骨文含義

丞的甲骨文含義:“丞”本意即為拯救,讀zhěng。由拯救引申,“丞”可表示幫助、輔佐。

“丞”是“拯”的古字,其字形像人用雙手把陷入陷阱的人拉上來。“丞”本意即為拯救,讀zhěng。後引申為幫助、輔佐之意,讀作chéng;多指輔助皇帝的官吏,例如丞相、大理寺丞等。

丞相簡介:

官名。始置於戰國秦,又稱相邦,為百官之長。秦以後為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理國政。秦漢時,與太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西漢初改稱相國旋復舊稱。西漢末改為大司徒,東漢末復舊稱。三國晉南北朝時,或稱丞相、司徒、大丞相。

歷史上的名相

第壹位是具有“中國第壹宰相”之稱的管仲。管仲生活在春秋時期,與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執政齊國四十年,在經濟,官職,農業方面進行改革,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使使齊桓公在春秋時代最先稱霸。被後人譽為“聖人之師”。

第二位是李斯,他出生在戰國末年的楚國。從小不甘寂寞,拜荀子為師學帝王之術。學成以後去了秦國,幫助嬴政遊說各國,最終完成統壹。治理國家提出郡縣制,壹直沿用至今。後與趙高偽造詔書,秦二世登位後,被趙高腰斬於市。

第三位西漢開國功臣,蕭何。蕭何跟劉邦是老鄉,蕭何為鄉鎮上的壹位公務人員,劉邦則是混混頭子,就這麽兩個人成就了壹番大業。

在劉邦外出征戰時,蕭何在後方保證糧食供應,眼光頗準,韓信就是他舉薦給劉邦的。蕭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這也是漢初時期的國家政策,壹直延續到武帝時代。

丞字造句

1、秦朝建立後,嬴政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規定除《秦紀》、醫藥、蔔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壹律交官府銷毀。

2、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納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將還有許多他想要的東西,但是,曹操隨著自己的發展,野心也開始膨脹,從梟雄搖身壹變成奸雄,從騎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沒當皇帝了。

3、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4、狂妄的笑,不堪壹擊的言論,不聽諸葛丞相的妙計,馬謖,街亭大敗。

5、但他為了使皇權無限擴大,撤銷了丞相這個延續上千年的職位,整個國家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