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於1927的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狀態。戴望舒因為參加過進步活動,不得不留在松江的朋友家,在孤獨中咀嚼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和痛苦,內心充滿失落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這首詩是他心境的表達,交織著失望與希望、幻滅與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感覺在當時是普遍的。
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本名潮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中國現代主義的代表詩人之壹。因詩《雨巷》,曾被稱為“雨巷詩人”。著有詩集《我的記憶》《王叔草》《王叔詩》《災難的歲月》等。
擴展數據
戴望舒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充滿了婉約優美的詩風,但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派的影響,所以他早期的詩歌普遍表現出壹種孤獨、憂郁和壓抑。
這首詩既真實又虛幻,令人發呆。“我”似乎充滿了心事和無限的憂慮,但又不想說清楚或者說不出口。“我”似乎在期待著什麽,追求著什麽,但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卻顯得那麽遙遠和渺茫。
“她”出現了,也許是幻覺,也可能是真的,但“她”出現得那麽快,又逝去得那麽快,壹閃而過,又消失在眼前,“像夢壹樣悲傷迷茫”。“我”只覺得對不起自己,覺得對不起自己。
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壹個真正的參照物,壹個美麗、高貴、憂郁的姑娘,是詩人期待已久的。但這個“姑娘”也可以看作是詩人心中壹種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在生活苦悶時對未來的黯淡憧憬。
百度百科-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