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院的半雲軒裏,有壹座保存完好的中國大藏經——明代永樂北藏。據誌,清康熙。據《觀音寺重修祖廟記》“其釋授於明朝萬歷年間,共六百七十八封,特予保護”。原藏於盛京寺,俗稱“大西天”(後毀於民國),建國後保存於小西天半雲軒。明代永樂北藏是明代宮廷刻本。明朝開國皇帝朱迪於1412(明朝永樂十年)下令在京開始雕刻,以償還父母的生育之恩,並於1440(明朝鄭桐五年)完工。因為與另壹部大藏經《永樂十年南京刻本》不同,明代稱為永樂北藏。全集從大乘般若經到大明三僧法號,共636封,6361卷,1621卷,從“天”到“石”排列數千字。1958年(明萬歷十二年),明神宗補刻藏經,藏經增加新刊,從《華嚴吊談玄寂》到《第壹大功德經》,* * *續刻36部,41封,410卷。此為母慈聖所刻,以宣太後蘇之願,故加《母印佛經序贊》,並附《永樂南藏》四種經書及目錄,共5卷,16封,153卷,從“天”到“鑒”數千字。現存的《小西天大藏經》略有不足,為1657,677封,6770卷。千字字母的數量從“天”到“於”不等。
藏經價值
自1971(北宋第四年)刻制第壹版《大藏經》開始,各種官方和民間版本的《大藏經》在中國共有21個版本。明代永樂北藏壹改以往《大藏經》對折本的傳統版式,版式為十卷對折粘貼。為了表現宮刻的豪放,增加了字體和版心,每邊5行,每行17字,每版25行。字體是漂亮的趙體字,工整美觀,裝幀雅致。佛經第壹卷的開頭,有1440(明英宗正統五年)皇家大藏經的序言,皇家褒獎卡,佛畫壹幅。在每壹卷的末尾,都有壹尊保護者韋陀的雕像。天地各卷所刻的粗細母子線,始於明代永樂,傳至清代龍藏。《永樂南藏》和《明永樂北藏》雖然都是按令印制,但《永樂南藏》是全國各地寺院要求印制的,而且印版是用不同的紙張印制、裝訂的,這在全國各地相當普遍。明北永樂大典作為官版和皇帝專用版,雕刻精美,裝幀精美,用於頒賜名剎,因此更加珍貴稀有,傳世版也相對稀少。肖希田收藏的《明代永樂大典》雖然受到了壹點損壞,但並沒有失去它的價值。它蘊含著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不僅為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藏經史、倫理道德乃至民俗的重要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