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壹詞在現代文中是壹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壹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註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壹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壹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誌。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壹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壹篇文章在另壹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壹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幹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註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壹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此外,還要註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幹巴巴地去記壹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壹,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2 怎麽學好文言文
思路分析]
閱讀文言文有三難:字音、詞義、句意。
字音,指生僻字多,同壹字古今讀音不同,壹字多音現象較多。詞義,即有不少詞是壹詞多義。例如,“說”讀shuō時,有當說、說明講,如“請說之”(《公輸》)。有當說法、主張講,如“百聽細說”(《鴻門宴》)。有指文體的壹種,如《捕蛇者說》。“說”讀shuì時,當遊說、勸說講,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說”讀yuè時,當高興講,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的詞古今意義不同,如“貨”在古文中除作“財物、物資”講外,還當“出賣”講,如《聊齋誌異·狼三則》中的“有屠人貨肉歸”。此外,名詞作動詞、形容詞用,同壹字,既可能是虛詞,也可能是實詞,如“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垓下之圍》)的“顧”,當“看”講,是實詞;而“顧不如蜀鄙之僧戰”(《為學》)的“顧”,則當“都”講,是虛詞。虛詞的多種解釋,有的古漢語句子的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句子中省略詞語現象較多……這就給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了困難。
那麽,怎麽克服這些困難,順利閱讀文言文呢?
[解題過程]
壹、要高聲誦讀。誦讀比默讀好,默讀容易遺漏字,又不易準確掌握字的讀音。高聲誦讀時,須“詳緩(仔細、從容)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壹字,不可少壹字,不可多壹字,不可倒壹字。”(《朱子讀書法》)誦讀時,遇到不會讀的字要參照註釋或字典準確讀出聲來,壹直讀到自然上口。
二、要用心思考。閱讀文言文,常常要借助課本上的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句意。工具書中解釋壹個詞往往有好幾個意思,選哪壹個正確呢?這就要聯系上下文反復推敲,用心思考。比如,“如”字壹般有五個意思。①有“如果”的意思,即“要是”的意思(如不及早準備,恐不及)。②有“然”的意思(“突如其來”)。③有“如同”的意思(“如臨大敵”、“如魚得水”)。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耳聞不如目見”)。⑤有“依照”、“順從”的意思(“如意算盤”)。翻譯時要仔細思考,才能真正弄懂句子的意思。如果有弄不懂的字、詞、句,壹定要在書上劃出來,做上記號,或記下來,再請教老師或同學。邊讀、邊想、邊記憶,次數多了,“不待解說,自曉其義”。
三、要歸納總結。閱讀文言文,要隨時記下多音字、多義詞和特殊句式。比如,《論語》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壹條規律: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是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閱讀文言文,只要遇到壹個字出現第二個讀音,壹個詞出現第二種解釋,壹個句式與現代漢語的結構不同,就要及時把它抄下來,加以歸納、整理。
閱讀文言文不僅僅是為了讀懂幾十篇文言文,還要學會從中吸取養料。即領會古文中的深刻思想含義,理解它的藝術手法。比如,讀了《愛蓮說》以後,應該想壹想作者為什麽愛蓮?文章又是怎樣寫出蓮之美的?讀了《嶽陽樓記》,要想壹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在現在有什麽意義?還可以把幾篇文章中描寫的歷史人物(如信陵君和孟嘗君)加以比較、分析、評論。這樣做對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提高分析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壹詞在現代文中是壹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壹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註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壹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壹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誌。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壹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壹篇文章在另壹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壹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幹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註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壹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此外,還要註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幹巴巴地去記壹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壹,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2 怎麽學好文言文
思路分析]
閱讀文言文有三難:字音、詞義、句意。
字音,指生僻字多,同壹字古今讀音不同,壹字多音現象較多。詞義,即有不少詞是壹詞多義。例如,“說”讀shuō時,有當說、說明講,如“請說之”(《公輸》)。有當說法、主張講,如“百聽細說”(《鴻門宴》)。有指文體的壹種,如《捕蛇者說》。“說”讀shuì時,當遊說、勸說講,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說”讀yuè時,當高興講,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的詞古今意義不同,如“貨”在古文中除作“財物、物資”講外,還當“出賣”講,如《聊齋誌異·狼三則》中的“有屠人貨肉歸”。此外,名詞作動詞、形容詞用,同壹字,既可能是虛詞,也可能是實詞,如“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垓下之圍》)的“顧”,當“看”講,是實詞;而“顧不如蜀鄙之僧戰”(《為學》)的“顧”,則當“都”講,是虛詞。虛詞的多種解釋,有的古漢語句子的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句子中省略詞語現象較多……這就給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了困難。
那麽,怎麽克服這些困難,順利閱讀文言文呢?
[解題過程]
壹、要高聲誦讀。誦讀比默讀好,默讀容易遺漏字,又不易準確掌握字的讀音。高聲誦讀時,須“詳緩(仔細、從容)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壹字,不可少壹字,不可多壹字,不可倒壹字。”(《朱子讀書法》)誦讀時,遇到不會讀的字要參照註釋或字典準確讀出聲來,壹直讀到自然上口。
二、要用心思考。閱讀文言文,常常要借助課本上的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句意。工具書中解釋壹個詞往往有好幾個意思,選哪壹個正確呢?這就要聯系上下文反復推敲,用心思考。比如,“如”字壹般有五個意思。①有“如果”的意思,即“要是”的意思(如不及早準備,恐不及)。②有“然”的意思(“突如其來”)。③有“如同”的意思(“如臨大敵”、“如魚得水”)。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耳聞不如目見”)。⑤有“依照”、“順從”的意思(“如意算盤”)。翻譯時要仔細思考,才能真正弄懂句子的意思。如果有弄不懂的字、詞、句,壹定要在書上劃出來,做上記號,或記下來,再請教老師或同學。邊讀、邊想、邊記憶,次數多了,“不待解說,自曉其義”。
三、要歸納總結。閱讀文言文,要隨時記下多音字、多義詞和特殊句式。比如,《論語》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壹條規律: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是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閱讀文言文,只要遇到壹個字出現第二個讀音,壹個詞出現第二種解釋,壹個句式與現代漢語的結構不同,就要及時把它抄下來,加以歸納、整理。
閱讀文言文不僅僅是為了讀懂幾十篇文言文,還要學會從中吸取養料。即領會古文中的深刻思想含義,理解它的藝術手法。比如,讀了《愛蓮說》以後,應該想壹想作者為什麽愛蓮?文章又是怎樣寫出蓮之美的?讀了《嶽陽樓記》,要想壹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在現在有什麽意義?還可以把幾篇文章中描寫的歷史人物(如信陵君和孟嘗君)加以比較、分析、評論。這樣做對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提高分析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